帕金森病治疗新突破:干细胞疗法VS神经假体,谁将引领未来?
帕金森病治疗新突破:干细胞疗法VS神经假体,谁将引领未来?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预计到2030年,中国患者人数将上升到494万人,几乎占到全球帕金森病患病人数的一半。目前,帕金森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药物治疗在3~5年后就开始减退并出现不良反应,而手术治疗则费用较高、适用范围有限,且手术创伤较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干细胞疗法和神经假体技术作为新型治疗方法,为帕金森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干细胞疗法的最新突破
2025年1月,中国首个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衍生细胞疗法治疗帕金森病在上海市东方医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团队通过人自体iPSC在体外再生健康的神经细胞,用以治疗帕金森病。目前,多例受试者的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较细胞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这是国内首次采用人自体iPSC来源的亚型特化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替代性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研究显示出较好的临床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首例受试者术后12个月运动功能显著增强,能完成步行、跑步、使用筷子、写字等,每日药物“开期”(即药物有效期)时间延长,“关期”(即药物失效期)缩短,改善约2小时/天。
干细胞疗法具有以下优势:
- 通过基因重编程将普通体细胞转化为干细胞,并分化出包括多巴胺神经元在内的多种不同功能细胞类型,用于细胞替代性移植治疗
- 自体来源的细胞无免疫原性,不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
- 相对于传统药物和手术等治疗方式,iPSC细胞分化的多巴胺神经前体细胞的替代治疗是一种全新的治疗模式
神经假体技术的发展现状
神经假体技术是另一种重要的帕金森病治疗方向,主要包括脑起搏器(深部脑刺激)和磁波刀(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技术)等。
脑起搏器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全球累计植入已超20万例。该技术通过将电脉冲发送到大脑的特定区域,可以减轻症状,并直接减轻治疗帕金森病等神经精神疾病的药物引起的副作用,降低用药量。国际上多项研究显示疗效可持续十年或者更长时间。
磁波刀作为无创精准医疗的新技术,融合了磁共振高分辨成像的精准定位、在体实时测温技术及高强度聚焦超声技术,以无创的方式对目标组织进行热消融。该技术最大的优势是安全性高、无创、无辐射,属于不用开刀的“损毁手术”,没有出血、感染风险,不用麻醉。
干细胞疗法vs神经假体:谁更胜一筹?
从安全性来看,干细胞疗法由于使用自体细胞,不存在免疫排斥问题;而神经假体技术则可能带来手术风险和长期植入物带来的并发症。
从有效性来看,干细胞疗法能够从根本上补充患者缺失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而神经假体技术则主要是通过电刺激或热消融等方式缓解症状。
从持久性来看,干细胞移植后的效果可能更持久,而神经假体则需要定期维护和调整。
未来展望
随着研究的深入,干细胞疗法和神经假体技术都将在帕金森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个性化治疗方案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而干细胞疗法,尤其是iPSC细胞疗法,因其独特的优势,有望成为帕金森病治疗的重要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新技术虽然前景广阔,但都还处于发展阶段,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其长期效果和安全性。同时,高昂的治疗费用也是推广这些技术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创新技术能够真正造福广大帕金森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