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刘大先:老舍笔下《四世同堂》的时代与家国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刘大先:老舍笔下《四世同堂》的时代与家国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ES0G2FK05566FH1.html

《四世同堂》是老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以1937年日本侵华至1945年抗战胜利为背景,通过北京西城区小羊圈胡同各家各户的命运变迁,展现了大历史变迁中小人物的命运,形成了家国一体的寓言叙事。小说通过"四世同堂"这个标题,巧妙地将时间与空间、个人与家国紧密相连,探讨了在特定疆域(小羊圈胡同——北京——中国)发生的现代历史剧变中,个人与时代、家国之间的关系。

写作过程与版本

《四世同堂》的创作历程颇为曲折。老舍从1941年开始准备素材,1944年正式动笔,第一部《惶惑》于1945年9月2日完成,第二部《偷生》于同年12月5日完成。1946年,老舍赴美讲学期间完成了第三部《饥荒》,并于1949年2月完成。在创作过程中,老舍还与蒲爱德合作了该书的英文节译本《黄色风暴》,于1951年出版。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这部小说的完整版本直到2016年才最终呈现。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87章版,1983年马小弥根据哈考特公司英文版翻译补充了最后13章内容,形成了100章版。2016年,赵武平在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档案中发现了浦爱德翻译的《四世同堂》全稿,补充了21章至36章的结尾部分,形成了最终的103章版。

大历史中的小人物:形象及隐喻

《四世同堂》的故事背景开阔,但聚焦点集中,主要围绕葫芦形的小羊圈胡同六个大院中不同住户的八年经历展开。小说没有起承转合的戏剧化情节,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示沦陷区民众的苦难与蜕变。正面战场、宏观政治格局变化和节点性事件通过新闻和消息的形式虚化处理,而详细描写了身处历史变局中的小人物的创伤经历与体验。

小说中的人物可以分为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洋派市民和城市贫民几类。他们原本多数是只知有家、不知有国的普通老百姓,但时代与社会的外部环境变化,尤其是日寇入侵所带来的亡国奴生活,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与性格的走向。其中,祁家作为叙事中心,四代人构成了当时中国人的代际和价值取向的差异。祁老太爷代表了前清遗老一代,祁瑞宣作为接受过现代教育的小知识分子,祁瑞全则是热血青年。其他人物则作为历史进程中的转变者形象出现,可以分为知识分子的成长、普通市民的觉醒和负面人物三类。

主题的多重意蕴

《四世同堂》不仅是一部抗战小说,更是一部蕴含丰富意蕴的作品。它将抗战史与生活史相结合,通过北京市民的生活史承载战争史,形成了以小见大的历史观察视角。同时,小说还展现了观念冲突的心灵史,探讨了抗争与苟且、现代与传统、西方与中国之间的冲突。此外,小说还通过民族寓言与文化批判,展现了中国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艰难与抉择。

美学风格:抒情传统与文化寓言

《四世同堂》的美学风格独特,叙事者介入的书写与描写、议论相结合,形成了沉郁而愤激的情感结构。小说中既有对美好过去的怀旧,也有对外敌入侵的愤慨,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北京这座城市的变迁。老舍通过瑞全的出走,展现了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之间的结合,构成了一则新的中华民族建立的文化寓言。

如何评价:老舍的集大成之作

《四世同堂》是老舍新中国之前的集大成之作,其成就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显示了长篇小说的包容性和现实主义的中国化;其次,稳定了后来被称之为"京味"的"精致的通俗"风格;再次,作为抗战还在进行中的现场文学,直接书写沦陷区的现实,通过文本构拟了普通民众从惶惑到偷生,在身体与精神的双重饥荒中绝地求生的成长过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