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儿童青少年科学健身20条》
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儿童青少年科学健身20条》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儿童青少年科学健身20条》(以下简称“20条”),这是我国首个针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提供的科学健身指导类纲领性文件。该指南的发布,旨在全面提升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和健康素养,为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编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华预防医学会脊柱疾病预防与控制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且呈现低龄化趋势,超重肥胖形势严峻,脊柱健康问题日益显现,心理健康问题频发。与2020年相比,虽然孩子们的身体形态有所改善,但在体能方面出现下滑,各类身体素质问题不容忽视,这不仅关系到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更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指南的主要内容
“20条”由体育、教育、卫生健康等领域的专家共同编制,内容涵盖了青少年近视防控、科学减脂、体姿改善、心理健康、科学健身五大方面。指南重点围绕健身方式、运动量、运动时间等提出指南性、精简性、凝练性的指导,同时以释义、作用机理、实践操作等详细的技术支撑材料作为附件,深刻诠释其科学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科学健身的具体方法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袁虹表示,“20条”在编制过程中,梳理了现有针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促进指南类文件,避免同已发布内容有过多重复。此外,“20条”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向性,真正让儿童青少年有兴趣参与其中,提高同学们的科学健身素养,有助于他们养成终身锻炼习惯,从而全面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推广与展望
据悉,国家体育总局未来将进一步扩大科普宣传范围,丰富宣传渠道和平台,广泛推广科学知识,在保持传统路径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新媒体领域进行深入拓展,开发出适合各平台、路径的科普作品,将“20条”的推广贯穿于各项科普和运动健康促进工作中。
专家解读:科学健身的关键要素
专家指出,科学健身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运动类型: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柔韧性练习。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力量训练如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柔韧性练习如瑜伽、拉伸等,可以提高身体灵活性。
运动强度:运动强度应该根据个人的年龄、体质和健康状况来确定。一般来说,儿童青少年应该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即运动时感觉有些费力但还能坚持。
运动时间:建议儿童青少年每天至少进行60分钟的中等到高强度的运动,包括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
运动频率:每周至少进行3天的高强度运动,包括力量训练和有氧运动。
运动注意事项:运动前需要进行充分热身,运动后需要进行放松和拉伸。运动时应该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受伤。如果感到不适,应该立即停止运动。
结语
“20条”的发布,为儿童青少年科学健身提供了权威指引。我们期待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能够有效提升儿童青少年科学健身素养,全面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