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治疗新突破:腹腔镜手术与ESD如何选择?
肠息肉治疗新突破:腹腔镜手术与ESD如何选择?
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肠道健康,其中肠息肉作为常见的肠道疾病之一,其治疗手段也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医学界在肠息肉治疗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腹腔镜手术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这两种新型疗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的微创选择
腹腔镜手术是治疗肠息肉的一种重要方法,尤其适用于较大或无法在筛查时安全切除的息肉。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在患者的腹部插入一根带有摄像头的细长器械——腹腔镜,通过观察屏幕上的影像,精确地切除肠道内的病变组织。
这种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只需要在腹部打几个小孔,就能完成整个手术过程,大大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术后疼痛。患者通常在术后几天内就能恢复正常活动,整体恢复时间明显缩短。
ESD:内镜下的精准切除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内镜技术,被誉为消化道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与腹腔镜手术不同,ESD完全通过内镜进行操作,不需要在腹部开孔。
ESD的主要优势在于:
- 创伤更小:整个手术过程都在消化道内部完成,不涉及体表切口。
- 保留消化道结构:不需要切除部分肠道,保持了消化道的完整性和功能。
- 高切除率:对于直径大于2厘米的大型息肉,ESD的切除率高达96%以上,显著降低了复发概率。
- 可多次治疗:患者可以根据需要接受多个部位的治疗。
以一位82岁高龄患者的治疗案例为例:该患者因腹痛、排便困难等症状入院,经检查发现降结肠有一处4.0×5.0厘米的息肉样隆起,病理结果显示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局部已发生癌变。考虑到患者年龄较大,不适合再次进行外科手术,医疗团队决定采用ESD治疗。手术历时7小时,医生通过内镜精准地将病变部位逐层剥离,整个过程无出血或穿孔。术后病理检查显示切缘干净,无黏膜下浸润,患者在5天后顺利出院,复查结果良好。
两种方法如何选择?
选择哪种治疗方法主要取决于息肉的大小、形态以及潜在的恶性风险:
- 对于直径小于2厘米、形态规则且无明显基底部浸润的息肉,通常推荐使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 而对于直径大于2厘米、形状不规则或有潜在恶性可能的息肉,则更适合选择ESD。
- 如果息肉体积特别大,或者有明显的恶性特征,可能需要考虑腹腔镜手术。
最新研究进展:从源头阻止肠息肉癌变
除了上述两种治疗方法,医学研究还在不断探索更先进的治疗手段。近期,一项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上的研究揭示了结直肠癌细胞逃避免疫系统攻击的新机制。
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在结肠癌发生的早期阶段,一种名为SOX17的基因会被激活,使癌前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攻击“隐形”。SOX17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能够抑制细胞表面干扰素γ受体的生成,从而阻止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这些异常细胞。这一发现为预防和治疗结肠癌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者表示,如果能够找到抑制SOX17功能的方法,就有可能在癌症发展为晚期肿瘤之前就将其遏制。目前,研究团队正在进一步探索与SOX17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希望找到更有效的药物靶点。
结语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肠息肉的治疗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腹腔镜手术和ESD这两种新型疗法各具优势,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同时,基础研究的突破也为未来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带来了希望。对于肠息肉患者来说,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仍然是预防癌变的关键。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充分考虑个人情况,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做出最佳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