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早筛,守护家人健康
肠癌早筛,守护家人健康
2024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这一最新指南的出台,凸显了我国对结直肠癌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数据显示,结直肠癌已成为我国第二大高发恶性肿瘤,2022年新发病例达51.71万例,死亡病例24万例,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上升趋势。然而,通过早期筛查和诊断,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可显著提高。因此,了解肠癌早筛知识,对于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至关重要。
肠癌的高危人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主任邹多武教授指出,以下几类人群属于肠癌高风险人群:
- 年龄40岁以上,尤其是男性
- 有肠癌家族史,特别是直系亲属中有肠癌病史
- 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 肥胖或缺乏运动
- 有糖尿病史
- 长期食用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
如果你属于上述高危人群之一,建议尽早进行肠癌筛查。
肠癌早筛的主要方法
结肠镜检查:这是目前最准确的筛查方法,可以直接观察肠道内部情况,并进行活检。建议40岁以上高危人群每5-10年进行一次。
大便潜血检测:这是一种简单、无创的筛查方法,可以检测粪便中微量的血液。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但其敏感性较低,可能漏诊。
乙状结肠镜:检查直肠和部分结肠,操作时间短,但不能检查整个结肠。
结肠CT成像:通过CT扫描重建结肠图像,对不能耐受结肠镜的人群是一个选择。
多靶点粪便DNA检测:这是一种新型的非侵入性筛查方法,通过检测粪便中特定基因的甲基化状态来判断患癌风险。
最新研究突破
华大基因与泰国玛希隆大学合作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多靶点粪便DNA甲基化检测在肠癌早筛中表现出色。该研究纳入274名参与者,结果显示,这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高达91.5%,特异性达90.3%,且在右侧和左侧病变中表现一致。这一突破为不愿或不能接受结肠镜检查的人群提供了新的选择。
早筛的意义
肠癌是一种发展缓慢的癌症,从息肉到癌症通常需要5-10年的时间。通过早期筛查,可以及时发现并切除息肉,防止其发展为癌症。即使已经发展为早期癌症,通过及时治疗,5年生存率也可高达90%以上。
因此,对于40岁以上,尤其是有肠癌家族史、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定期进行肠癌筛查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也有助于降低肠癌的发病风险。
记住,预防胜于治疗,早期发现是提高肠癌治愈率的关键。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重视肠癌早筛,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