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春晚小品《借伞》: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完美融合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春晚小品《借伞》: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完美融合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qzqcw.com/p/20250204/42485346.html

2025年春晚小品《借伞》以《白蛇传》的“断桥借伞”情节为蓝本,融合越剧、川剧、粤剧等戏曲元素,赵雅芝、叶童时隔多年再次同台演绎,引发观众热议。节目不仅唤起了观众对经典的回忆,更通过创新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2025年的春晚舞台,赵雅芝和叶童站在断桥上,再次演绎“白蛇与许仙”的经典桥段。许多人看着电视屏幕,心里冒出一个疑问:为什么时隔三十多年,《新白娘子传奇》还能屡屡被翻炒?还能戳中我们的泪点?但当这个桥段以小品的形式重新出现在眼前时,那股熟悉的情绪还是涌了上来——很奇怪,竟然一点不觉得“腻”,甚至还能哈哈大笑。尤其是越剧演员陈丽君的跨界表演,让整个节目既传统一脉,又出其不意,引人深思:经典到底能走多远?仅仅靠回忆杀有用吗?

春晚小品《借伞》以《白蛇传》的“断桥借伞”情节为蓝本,但加入了越剧、川剧、粤剧等戏曲元素。这还没完,赵雅芝与叶童再次同台,更添了情怀分量——一场喜欢,也是一场炸。在社交媒体上一片夸赞声中,节目被称作“情怀与创新相结合的舞台奇迹”。当然,也有少数批评声音,认为在春晚这样的全国性平台上过度倚靠经典IP会迎来审美疲劳。但不管质疑如何,一个事实摆在那里:这么多年过去了,白蛇和许仙的故事依然能在咱们心里激起涟漪。

“回忆杀”这个词,这几年大家没少听。本质上,它就是情感的再消费,通过重现记忆中的经典让人产生熟悉感与共鸣。而毫无疑问,《借伞》最开始打的,就是回忆牌。

有趣的是,这并非赵雅芝与叶童首次唤起观众的“白蛇记忆”。早在2022年,赵雅芝曾在综艺节目中重现“西湖一别”的桥段,当时也是引发了一波热烈讨论。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管是各类综艺还是影视项目,《新白娘子传奇》的经典画面被多次还原,似乎观众根本看不腻。这次春晚的《借伞》,则将小品与戏剧相结合,不仅打了情怀牌,还添加了新鲜的艺术元素。

不过,情怀这个东西,真的是把双刃剑。如果每一次都只是简单地重复经典桥段,情绪会麻木,观众也会失去兴趣。值得表扬的是,赵雅芝与叶童这次不仅仅是重现“借伞”,而是主动参与节目创作。据悉,她们甚至亲自参与了舞台设计和服装调整,将现代美学与传统服饰融合,展现出不一样的舞台视觉效果。《借伞》想打情怀牌没错,但它更聪明的地方在于,它在经典的基础上加入了反转——比如陈丽君扮演许仙。

陈丽君作为越剧界里冉冉升起的“小天后”,这次扮演许仙的选择一开始让不少人感到意外。观众习惯了戏曲演员站在精致的戏台上,手持折扇唱上一段“青山隐隐水迢迢”,却没想到她这次站上喜剧舞台,还跟“搞笑”沾上了边。生怕观众看着别扭,她在正式表演前硬是把小品的台词、节奏研究透了好几遍,还特意找了几位喜剧演员当“导师”请教经验。这种细心劲儿,让人不得不佩服。

不过,陈丽君真的只是“运气好”吗?当然不是。早在2024年,她就因为在越剧改编的现代戏《风中落花》中用戏曲演绎现代情节的大胆尝试大火了一把。这次跨界表演,对于她来说更像是一种厚积薄发的延续。不守在越剧舞台上“刻个窝”,而是敢于尝试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这种冒险精神至少值得鼓掌。

更重要的是,她这个版本的许仙并没有模仿郭冬临、沈腾这样的传统小品演员方式,而是用戏曲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去塑造角色,赋予节目的文化韵味。这也让许多年轻观众对越剧产生了兴趣。据说,多家戏曲票务网站在春晚播出后访问量翻倍增长,这足以说明,陈丽君的这次尝试相当成功,甚至有些开创意义。

事实上,像这样采用戏曲作为创作灵感的春晚作品已经渐渐多了起来。比如,2024年春晚的《华夏音韵》节目首次融合京剧、水袖舞和流行音乐,舞台效果震撼。今年的《借伞》,则让戏曲在小品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实,这不仅仅是在为春节带来欢乐,也是一次通过艺术手段进行传统文化推广的尝试。

比如,小品中的场景设计汲取了戏曲舞台上的经典元素:折扇、水袖、传统架景布置,再加上赵雅芝与叶童的对唱环节,瞬间烘托出一种“跨越时空”的奇幻韵味。有网友评价,这一节目表明传统文化的重塑不需要改变其核心美学,而是要找到与观众日常审美交织的点。这真的是一个很深刻的观点。

这种“玩创新”的手法其实很讲究,因为稍微用力过猛,就可能变成刻意迎合。拿《借伞》来说,节目队找到了一个平衡:既用戏曲的美感留住老一辈观众,又通过幽默、跨界设计拉近和年轻观众之间的距离。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尝试再次表明,传统文化并不遥远,它是可以与现代审美深度结合的。

尽管《借伞》的成功受到广泛认可,但也不乏争议。有一些观众认为,与其让越剧、京剧这样端庄的艺术形式加入搞笑情节,不如专注于高雅艺术本身。这种观点有它的合理性,但也未免有些过于“严肃”了。其实戏曲的现代化尝试并不稀奇,早些年的川剧、粤剧都做过类似的尝试,比如将经典桥段搬进都市背景中,让人物情节更贴近当代观众的生活体验。反过来说,如果戏曲永远停留在博物馆中,它也许会显得更“纯粹”,但也可能会逐渐失去大众视野。

反观《借伞》,它至少给了一部分观众新的选择。能在一台晚会中看到戏曲这一文化瑰宝,这本身不是很好吗?通过再创作做到既保住传统的“壳”,又开发出更多“亲民”的可能性,这是更值得赞许的地方。

经典不是死在记忆里的标本,它更像是老酒,越陈越香,可如果不打开重新品味,也永远散不出香气。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