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与港大研究:长期暴露于PM2.5环境,糖尿病风险显著增加
中大与港大研究:长期暴露于PM2.5环境,糖尿病风险显著增加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香港大学(港大)建筑学院,联同其他合作机构和学者共同进行了一项重要研究,首次从生命历程角度对微细悬浮粒子(PM2.5)环境与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病率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纵向调查。研究结果已发表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Diabetes Care》上。
研究背景:糖尿病前期的挑战日益严峻
糖尿病前期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疾病,但尚未达到糖尿病标准。国际糖尿病联盟表示,在2021年全球有3.19亿至5.41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前期,预计到2045年,这一数字将增至7.3亿。系统性评估显示,26%至5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在诊断后五年内会进展为糖尿病。
在各种糖尿病因素中,空气污染的影响值得特别关注,尤其是微细悬浮粒子(PM2.5)。有研究表明它与胰岛素抗性有关。然而,人们对这一关联的了解仍然有限。
研究结果:成年上升 29%、学龄上升 15%
这项研究是首项以生命历程的角度探讨PM2.5与糖尿病关联的纵向调查。研究追踪了参与者从学龄期(6至14岁)、青春期(15至19岁)到成年期(20岁及以上)的情况。研究共有4,551人参加,其中2,449位男性及2,102位女性,平均年龄为15.91岁。参与者的就诊次数合共19,593次,71%至少就诊三次,平均追踪期为9.93年(标准差为3.89年)。大部分参与者表示,在青春期从未吸烟(86%),而且没有高血压(97%)或血脂异常(78%)。
研究结果显示,在各生命阶段,长期暴露于PM2.5环境会增加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患病率,同时与空腹血糖(FPG)水平上升有关。PM2.5环境会导致成年期患病机率上升29%,学龄期及青春期,则分别上升15%及18%。三年平均PM5浓度每增加一个标准差,罹患糖尿病的机率就会增加8%。
研究还显示,吸入PM2.5颗粒会引致人体产生氧化压力并诱发炎症,这是胰岛素阻抗的关鍵因素。
辨识关键生命阶段,有助制訂空氣污染管制策略
研究团队表示,研究结果证明社会有迫切需要制定生命全程的空气污染管制策略,而辨识关键暴露期,将有助于制定相关措施。
高級共同通訊作者、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黄至生教授表示:“我们的研究强调减少PM2.5暴露对降低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风险的重要性。未来的研究应旨在延长追踪期,以涵盖关键的成长阶段,并探索暴露于PM2.5环境的长期影响。”
黄至生教授
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港大建筑学院城市规划及设计系助理教授郭萃博士表示:“虽然我们利用高解析度时空模型来评估PM2.5的暴露情况,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但我们也必须承认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研究排除了额外的空气污染物,並且缺乏产前暴露数据。”
郭萃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