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岳的天炉战法是何原理?竟让日寇三次进攻长沙失利,损兵10万
薛岳的天炉战法是何原理?竟让日寇三次进攻长沙失利,损兵10万
1941年12月,日军集结12万大军第三次进攻长沙,蒋介石为保存实力,避敌锋芒,电告守备长沙的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命其弃守长沙,撤退至衡阳一带。而薛岳却抗命不遵,并回复:“就是砍了我薛岳的脑袋,长沙我也决不弃守!”那么薛岳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违抗最高长官蒋介石的命令呢?除了他作为军人本身守土保国的职责所在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他已经找到克制日军进攻的方法——天炉战术!
1. 中国抗战进入艰难时期
这一年,中国的抗战已经打了10个年头,可以说快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中国军人伤亡超过200万,海空军技术兵种更是消耗殆尽。华北、华中、华南等大片国土失守,沿海全部被日寇占领,财政损失了90%,支出却增加了几十倍。
纵观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局势依旧不容乐观。此时的欧洲战场,正是纳粹德国最猖狂之际,打得苏联奄奄一息,英国是隔岸观火,法国举手投降,欧洲六国皆在纳粹铁蹄之下,只见万字旗飘遍欧洲大陆。德国在欧洲的“成功”深深地刺激了日本,作为小弟的他也不甘落后,叫嚷着“不要误了最后一班公共汽车”的口号。
在这一年的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了美国珍珠港,致使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受重创,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掣肘,日军马不停蹄,随即挥师东南亚。谁知东南亚的英美殖民军与日军交战一触即溃。
美国在菲律宾驻扎的七万五千联军放下武器,总司令麦克阿瑟仓皇逃窜。在新加坡,日军仅以一千余人的伤亡便使八万英军举手投降。日军以潮水之势漫过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缅甸以及印度支那,而英美联军就像倒下的多米诺骨牌一般,或缴械投降,或狼狈逃跑。日本军队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便将几乎整个东南亚收入囊中。
在此世界反法西斯战场陷入低迷之时,中国乃至全世界都迫切需要一场大战的胜利来扭转这颓败不振的局面。
2. 日军进攻长沙的战略意图
1938年10月,日军接连攻陷武汉、广州后,敌我双方陷入战略相持的局面。但在两地之间的长沙便成了一座孤城,日军自1939年9月开始进攻长沙,企图从湖南入川,一举占领重庆,打垮国民政府。谁知,却两次在长沙碰壁,因为他们遇到了一块难啃的骨头,那就是刚刚升了官的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主席薛岳。
早在武汉会战时,薛岳就让日寇吃尽苦头。万家岭一战,日军106师团被薛岳指挥的几个军围困在崇山峻岭之中,最后全歼敌军主力,仅一千余人跟随师团长松浦淳六郎仓皇而逃。此次进攻长沙,除为了牵制中国军队,并策应日军侵占香港及东南亚各地之外,华中派遣军十一军司令阿南惟几还得到情报,说:
“守备长沙的中国军队主力第10军和第74军已经调往他处,如今的长沙城正是守备空虚。”
见有机可乘,他立即集结第3、6、34、40师团及独立第14、18旅团,并炮兵、工兵、空军等,合计约12万人,向长沙再次发起进攻,企图于1942年元旦前占领长沙城。
3. 薛岳坚持长沙保卫战的决心
湖南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不仅为抗战提供着优良的兵源,而且是天下的粮仓。薛岳深知有了长沙,就可以足兵足粮坚持抗战。反之,一旦为敌所得,日军便可借此以战养战,将对我国之后的持久抗战极为不利。而守住了长沙就是守住湖南的关键所在!
因此打好这一仗,“关系国家民族危难甚居,吾人应抒发良心血腥,与湘省共存亡!”
在会战最初的时候,重庆的最高军事指挥部便准备弃守长沙。因为长沙和武汉一样都是江河流经城市,日本的海军可以与步兵配合直趋长沙。而薛岳手上数得着的军队只有24万人,日军虽有12万,可其武器装备之优良,兵员素质之高,都是我军难以望其项背的。在以往的战斗中,我军得出经验,只有准备五倍乃至六倍的兵力才可与日军相抗衡。因此,最高指挥部决定将军队撤往衡阳一线,利用衡山地势构建防线,阻挡日军机械化部队进攻。
而薛岳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岳阳到长沙一线,西邻洞庭湖,东靠幕阜山,中间的狭长地带先后横着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浏阳河四条河流,山岳湖沼错综复杂,敌人的机械化优势完全不能展开,可谓是战略相持阶段最好的主战场。
为了劝说薛岳,蒋介石特地派了陈诚和白崇禧飞抵长沙,二人费尽了口舌,得到的结果就是两个字:没用。到后来,白崇禧放出狠话:“薛伯陵,你忘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吗?”薛岳一听这话,强硬地回复道:“军人更有守土保国之天职,就是砍了我薛岳的脑袋,长沙我也决不弃守!”当日晚,他便给蒋介石打了电话,说:“胜,乃国家及委座之福,败则我薛岳自杀以谢天下!”蒋介石一听这话,也是深受感动,立即补发命令:就在长沙打!
4. “天炉战法”的战术创新
薛岳虽然性如烈火,刚猛无匹,可他绝不是一介武夫,此人熟通兵法,深晓韬略,用兵极善技巧,总是谋定而后动。前文中说了,之所以他敢在长沙和日军硬碰硬地对抗,很大原因就是他已经为日军量身打造了一套战术——“天炉战法”。
所谓“天炉战法”就是以湘北为主战场,利用自岳阳到长沙一线的四条河流,构筑一条条防线,又称:伯陵防线。方式是采取逐线抵抗,分梯次消耗敌人有生力量,尽量地拖垮和疲耗敌人,正面利用即设阵地坚决顶住敌人进攻。而构筑防线的部队,便从斜侧后方山地转移,绕到敌人的外侧包围线中去,从更大层面上形成对敌人的一个反包围圈,砌成两面的“天炉之壁”。与此同时,在中间地带坚壁清野,发动群众以水灌田,彻底破坏交通道路,使日军的机械化部队难以展开,被迫下车和国军一样两条腿走路,待等将疲惫之敌拖至决战之地,即炉膛之中。那时,外围防线的大军从四面八方构成一个“天然熔炉”,将其包围并一举歼灭,也就是“退敌决战”、“争取外线”的方针的具体应用。
简单点说,这个战法就像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把鬼子引诱到里面,而他们的技术兵种,装备优势都难以发挥。如此一来,战场的主动权便操之我手,咱们把炉门一关,日寇就像被关在烧红的炉子里任凭我们去“炼”,到时四下包围,痛歼日军。
那么薛岳将军精心打造的这个“天炉战法”,在战斗力极强的日寇面前真的能行吗?其中就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
(1)必须把鬼子引进“天炉”,而不能被其发现;
(2)“炉膛”要经得住敌人重击,一旦守卫炉膛的部队被打垮,到那时就不是我军天炉熔敌,而是敌人中心开花。
(3)必须让鬼子技术兵种的装备优势失效,才能将敌人全部熔化于天炉之中。即是如此,薛岳将军作为抗战时期的“太上老君”,能将这些问题全部解决,“炼”好这一炉“丹”吗?一切将由时间来验证。
在日军开始展开行动之时,薛岳也在调兵遣将,为“天炉战法”排兵布阵,各路大军接到军令,纷纷向指定地点进发,中日之间一场罕见的大战即将来临!
5. 天炉战法的实战运用
12月19日,阿南惟几悍然发动了对长沙的第三次进攻。会战一开始,日军便同前两次一样率先对我军第一道防线,即从新墙河到南江桥的正面发起进攻。作为天炉战法第一道防线的战斗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薛岳立即给20军军长杨汉域下达军令,命其在新墙河以南,汨罗江以北,中间约40华里纵深地带展开防御,务必阻击敌人10日,为长沙城“炉膛”的布防争取时间。前线交战正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守卫长沙城的李玉堂第10军也在积极构建防御工事,准备和日寇大战一场。
那么,阿南惟几不是得到情报说第10军已经撤离长沙城了吗?怎么现在又成了守备长沙的主力军呢?原来,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李玉堂所部因遭日军围攻,以至于作战不力,阵地丢失。会战结束后,第10军被撤往衡阳以东进行整训,李玉堂本人也受到蒋介石的点名批评,并撤职查办。如今,战端再起,正是用人之际。薛岳再次保举第10军担任守卫“炉膛”的任务,李玉堂虽被撤职,但第10军一直没有安排接替的新军长,他想要挑起这个重担,但又顾虑重重,毕竟自己名不正言不顺。就在此时,重庆的蒋介石发来军令,命李玉堂戴罪立功,继续指挥第10军守卫长沙。李玉堂也是一血性汉子,知耻而后勇。在此临危受命之际,决心以戴罪之身洗刷自己的耻辱,接到命令的他立即带领全军向长沙城进发。
此时,第一防线新墙河的战斗已经打响,修筑长沙城工事的任务就更加紧张了。军长李玉堂亲自上阵督修工事,饿了就啃个馒头,渴了喝口工地上的水。在军民不分昼夜地施工下,终于在日军兵临城下之前,将偌大的防御工事修筑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