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替普酶:中国腔梗治疗的新突破
瑞替普酶:中国腔梗治疗的新突破
2024年6月,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同时发表了两篇来自中国的重要研究,其中一项研究聚焦于新型溶栓药物瑞替普酶(Retaplase)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俗称“脑梗”)治疗中的突破性进展。这项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团队主导的研究,不仅展示了瑞替普酶的显著疗效,更为中国在脑梗治疗领域赢得了国际话语权。
突破传统:瑞替普酶的药理优势
瑞替普酶是一种基因工程改良药物,最早于1996年在国外获批用于急性心肌梗塞治疗。然而,由于阿替普酶(Alteplase)在脑梗治疗领域的长期主导地位,瑞替普酶在这一领域的潜力一直未被充分挖掘。
与阿替普酶相比,瑞替普酶具有以下显著优势:
半衰期更长:瑞替普酶的半衰期超过20分钟,远高于阿替普酶的4-5分钟。这意味着瑞替普酶在体内的作用时间更长,可以更有效地溶解血栓。
特异性更强:瑞替普酶对纤维蛋白的亲和力是阿替普酶的10-14倍,能够更精准地作用于血栓部位,减少对正常组织的影响。
使用更便捷:瑞替普酶采用两次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每次18毫克,间隔30分钟,无需根据患者体重调整剂量。而阿替普酶则需要根据体重计算剂量,并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使用过程更为复杂。
临床研究:瑞替普酶疗效获权威验证
为了验证瑞替普酶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效果,王拥军团队牵头开展了名为“RAISE”的大型Ⅲ期临床试验。该试验在全国62家医院进行,共纳入1412名患者,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比较瑞替普酶与阿替普酶的临床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发病4.5小时内适合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瑞替普酶治疗组在90天时获得良好功能预后的比例显著高于阿替普酶组。同时,两组在症状性颅内出血和死亡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表明瑞替普酶具有更好的风险效益比。
时间窗突破:从4.5小时到24小时
除了瑞替普酶本身的优势外,另一项名为“TRACE III”的研究更是实现了治疗时间窗的重大突破。该研究发现,对于发病4.5-24小时内的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使用替奈普酶(另一种新型溶栓药物)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可以降低残疾率,且不增加死亡率和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
这一发现的意义重大,因为据统计约有67%-75%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到院时间超过4.5小时或发病时间不明。新方案的提出,为这部分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成本优势:让优质医疗惠及更多患者
除了疗效上的突破,瑞替普酶在成本方面也展现出明显优势。研究团队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大幅降低了药物生产成本。这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为药物的普及和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
未来展望: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随着瑞替普酶和替奈普酶等新型溶栓药物的相继问世,中国在脑梗治疗领域正从“追赶者”变成“领跑者”。这些突破性成果不仅有望改变全球脑梗治疗指南,更为广大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然而,专家也指出,药物的研发只是第一步,如何提高公众对脑梗的认识、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优化医疗流程等,都是未来需要持续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只有建立起完整的医疗体系,才能真正实现脑梗治疗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