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天下”烟卡风靡校园,影响青少年戒烟意识?
“和天下”烟卡风靡校园,影响青少年戒烟意识?
近日,一款名为“烟卡”的游戏在小学校园中悄然流行,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种游戏不仅吸引了大量小学生参与,还催生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其背后隐藏的多重隐患令人担忧。
烟卡游戏风靡校园
烟卡游戏的玩法简单却富有刺激性:孩子们将烟盒顶盖折叠成长方形的卡片,轮流拍打,使对方的烟卡翻面即算获胜。游戏的奖励就是对方的烟卡,这使得烟卡成为一种可以交易甚至兑换现金的“提货凭证”。
在重庆,8岁的小海每天放学后都会和朋友们玩烟卡游戏,甚至不惜跑到垃圾桶寻找空烟盒。在河南,小学生小明为了收集更多烟卡,每天都会向父亲索要抽完的烟盒,甚至开始对普通烟卡不屑一顾,只追求“和天下”“中华”等高端品牌的烟卡。
这种游戏在社交媒体上也引发了热议。微博上,“烟卡成小学生新宠”话题阅读量达到1000多万次,抖音平台上相关播放量更是高达24.9亿次。在校园里,烟卡游戏已经成为孩子们课间的主要娱乐活动,有的学生甚至将其视为生活的重要部分。
完整产业链浮现
烟卡游戏的流行,自然吸引了一众商家嗅到商机。在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烟卡的售价从几元到上百元不等,销量动辄上万。在一家销量达到1万多单的店铺里,最受欢迎的是“50张卡+2张小目标+2张和天下”的组合,售价17.6元,平均每张烟卡的价格约为0.32元。
为了获取稳定的货源,商家们建立了完整的回收渠道。四川一家便利店老板老赵透露,商家通常从烟厂购买尚未组装的纸盒板,或者与茶坊、网吧等场所的工作人员及环卫工人合作,以0.15元至0.2元的价格回收烟盒。这些烟盒经过筛选、消毒后,被制成烟卡销往终端市场。
多重隐患不容忽视
烟卡游戏的流行,引发了专家和家长的担忧。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樊春雷指出,烟卡游戏可能对青少年产生多重负面影响:
烟草广告效应:烟卡作为香烟衍生物,不可避免带有“烟”色彩,烟卡在未成年人中流行、传播,实际也是香烟在该群体中的宣传,且烟卡的玩乐性会降低未成年对香烟的抵触,进而引诱未成年买烟吸烟,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这明显违背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
攀比心理:烟卡根据香烟品牌的价格高低、稀缺程度有着“等级区分”,“和天下”“中华”等高端品牌的烟卡最受欢迎。这种等级区分容易引发攀比心理,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
沉迷风险:烟卡游戏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不少孩子表示,身边有同学玩“烟卡”,自己也“随大流”跟着玩,不玩“烟卡”可能会被视为不入流、不时髦。有的家长为了防止孩子沉迷电子游戏,也不反对孩子玩“烟卡”。此外,“烟卡”还具有流通属性,不同品牌的“烟卡”根据稀有度和价格可以交易换算。赢得稀有卡,是一些孩子玩“烟卡”上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良行为诱因:一些未成年人为了获得稀有烟卡,不惜偷窃香烟或打架抢夺。在山西太原,甚至有小学生因烟卡被抢而报警。
多方联动共筑防线
针对烟卡游戏带来的隐患,社会各界已经开始采取行动。今年5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办公室发布《关于开展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电子烟侵害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烟草专卖局联合市场监管等部门,对校园周边便利店等向未成年人售卖烟盒、“烟卡”等物品的行为进行劝阻;要求属地互联网企业自主清理“烟卡”等商品信息,关停非法销售店铺。
学校和家庭也需要共同努力,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专家建议:
家长应时刻关注孩子的动向,建立健康的游戏意识和价值观,教导他们如何正确看待游戏,以及如何控制自己的游戏时间。
学校应加强监管,禁止将“烟卡”带入校园,禁止在校园内玩“烟卡”游戏。
社会各界应共同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为青少年提供多样化的娱乐选择,包括户外活动、艺术创作等,减少对游戏的依赖。
加强烟草广告管控,禁止任何形式的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严格监管互联网平台隐性烟草营销。
拒绝烟草,守护健康。希望社会各界持续关注青少年控烟问题,让青少年远离“烟卡”游戏。有关部门要守土有责、加强监管,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严格监管互联网平台隐性烟草营销,严格控制影视剧吸烟镜头……同时,大力建设无烟学校、无烟家庭,倡导无烟文化,为青少年远离烟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