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一封遗书映照出的青少年心理困境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一封遗书映照出的青少年心理困境

引用
腾讯
11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508A09KB300
2.
https://www.qimao.com/shuku/1747842-17376234561291/
3.
http://m.520etj.com/detail/12380.html
4.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96123
5.
https://www.silverlining.com.tw/l/%E5%BE%9E%E3%80%8C%E5%B0%91%E5%B9%B4%E6%97%A5%E8%A8%98%E3%80%8D%E8%AB%87%E5%85%92%E7%AB%A5%E9%9D%92%E5%B0%91%E5%B9%B4%E7%9A%84%E5%BF%83%E7%90%86%E5%81%A5%E5%BA%B7/
6.
http://www.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8548232
7.
https://www.songzi100.com/read-78113-1-1.html
8.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adolescent-mental-health
9.
https://www.forwardpathway.com/123925
10.
https://www.healthyd.com/articles/expert-blog/%E5%AD%B8%E7%AB%A5%E8%BC%95%E7%94%9F%E5%8E%9F%E5%9B%A0-%E5%AE%B6%E9%95%B7%E6%80%8E%E6%A8%A3%E5%81%9A-%E5%BC%B5%E9%A0%B4%E6%80%9D%E5%8D%9A%E5%A3%AB-%E5%BF%83%E7%90%86%E5%AD%B8%E5%AE%B6
11.
https://www.czllpsy.com/newsinfo/7341410.html

2022年的一个深夜,14岁的徐萱萱在遭受父亲体罚后,选择了从高楼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留下了一封长达1150字的遗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庭压力的无奈和对未来的绝望。

这封遗书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当今社会,青少年自杀问题已日益严重。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2)》的数据,自杀已成为我国15-25岁年轻人的第二大死因。而相关研究显示,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在2.7%-45.1%之间,这一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像徐萱萱一样在压力中挣扎的年轻生命。

01

遗书背后的家庭教育之痛

徐萱萱的遗书,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遗书中,她写道:“我真的很努力了,可是为什么还是得不到你们的认可?”这句话道出了她内心的无奈和痛苦。

在徐萱萱的家庭中,父母对她的期望非常高,尤其是母亲,对她的学习要求极为严格。2021年期中考试,徐萱萱语文只考了48分,这让她母亲非常失望,不仅对她大声训斥,还牵扯父亲一起进行“严厉教育”。这种过度的期望和严厉的管教,让徐萱萱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徐萱萱的故事并非个例。在许多家庭中,父母往往将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他们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对孩子内心感受的了解和关怀。这种单方面的高压教育,最终可能导致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走上绝路。

02

青少年自杀问题的严峻现实

青少年自杀问题的严重性,远超我们的想象。研究显示,如果一个年轻人死于自杀,那意味着有100-200个年轻人有自杀念头,数千人曾考虑过自杀。在美国,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6.0%-25.0%,而在中国,这一比例高达2.7%-45.1%。

自杀意念可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主动自杀意念指个体期望通过其主动来终结其生命,是由个人对自杀问题的态度引起的;被动自杀意念则指个体想在外力或者偶然性的作用下出人意料地终结其生命而非主动终止其生命,是在没有明确目标时发生的一种心理反应。

更令人担忧的是,自杀意念与抑郁症状密切相关。研究显示,自杀意念如果更为强烈、出现的频次更高或持续的时间更长,那么它更有可能转化为自杀企图。很多自杀死亡的年轻人都曾考虑、计划和尝试过自杀。纵向研究表明,自杀意念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变量来估计个体的自杀危险程度。

03

遗书中的心理密码

青少年遗书往往承载着他们内心的痛苦和挣扎。通过分析遗书内容,我们可以窥见其心理状态的一角。徐萱萱在遗书中写道:“我真的很努力了,可是为什么还是得不到你们的认可?”这句话道出了她内心的无奈和痛苦。她感受到了来自家庭的压迫感,父母的期望犹如一座大山,让她喘不过气来。

遗书中的字句,反映了青少年在面对巨大压力时的情感流露方式。他们往往感到孤立无援,无法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正如徐萱萱所说:“我写不出任何的情绪宣泄。”这种沟通能力的丧失,很大程度上是被父母的压迫所导致的。

04

预防青少年自杀的思考

面对日益严重的青少年自杀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首先,家庭教育方式亟需改变。父母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感受,而不是一味施加压力。其次,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应对压力的能力。此外,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及时发现和疏导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

徐萱萱的遗书,是一个悲剧,更是一个警醒。它提醒我们,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刻不容缓。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值得被珍惜,每一个脆弱的心灵都值得被呵护。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让类似徐萱萱的悲剧不再重演。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