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龙图腾背后的中国哲学智慧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龙图腾背后的中国哲学智慧

引用
澎湃
9
来源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371053
2.
http://www.gxzxbxwzx.com.cn/wh/gxjd/1686272046853134680.html
3.
https://app.aves.art/api/lb_post/share?id=2445
4.
https://www.hlj.gov.cn/hlj/c108528/202412/c00_31790746.shtml
5.
https://www.chinakongzi.org/whyw/202412/t20241221_578067.htm
6.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32528784/
7.
https://szb.ahnews.com.cn/szb/content/202402/12/c1017949.html
8.
http://www.nadianshi.com/2024/02/361179
9.
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shipin/cns/2025/01-17/news1010909.shtml
01

龙:中华文化中的独特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一直是一个神秘而崇高的存在。它不仅是皇权的象征,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认同。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文化符号,龙的形象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智慧也日益丰富。

02

虚实相生:龙的独特存在方式

龙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典型的虚实相生的象征。它虽然没有现实中的原型,但其形象却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中。据《尔雅翼》记载,龙的形貌融合了多种动物的特征:“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这种独特的形象塑造,体现了中国人对世界万物的观察和理解。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龙的描述则更富有哲理性:“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这种时而腾云驾雾、时而隐匿深渊的特性,象征着生命的循环与自然的规律。在乡民眼中,龙既能腾空潜海,又象征吉祥如意。一到喜庆节日,乡下除了舞狮,舞龙也十分流行,在乡村传统中它作为祭祀仪式中娱神之重要部分。

03

龙与中国哲学:文化认同与民族精神

龙在中国哲学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闻一多在《伏羲考》中指出,龙图腾的形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他认为,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它在古代的氏族社会中,曾经做了许多氏族的图腾,后来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却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图腾了。”这种观点揭示了龙图腾在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中的重要作用。

龙还象征着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统一的精神特质。在《周易》中,乾卦用“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来描述人生的六个阶段,体现了中国人对“存亡”“进退”“得失”的深刻思考。这种哲学智慧,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04

龙文化与中华文明世界观

考古发现表明,龙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目前学界较为公认的中国最早的龙的形象,出现在距今8000年的辽宁阜新查海遗址。这条石堆龙长度是19.7米,龙身是由红褐色的石块有规律地堆砌而成,据推测,这是部落先民们用于集会祭祀的图腾龙神。

新石器时代最有代表性的龙,当数红山文化中的C形龙和玦形龙。在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龙,通体蜷曲呈C形,也被大家形象地称为“C形龙”,它姿态优美,集合了鹿眼、蛇身、猪鼻、马鬃等动物特征,它的身体中部有个小孔,只要用线穿过小孔后悬空,龙头和龙尾就会处于同一水平线上,造型独特,巧夺天工,是目前发现的红山文化玉器中体积最大、级别最高的遗物,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在河南濮阳距今6000年的西水坡遗址,有一组用蚌壳精心摆放的龙虎图案。这条蚌塑龙的龙首高昂,曲颈弓身,状似腾飞。龙和虎的方位、角度与四象中的东宫苍龙、西宫白虎对应,古人关于星空的想象在这里得到了印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介绍,这是一个标准的天象,叫作“见龙在田”,民谚描述就是龙抬头。今年的二月二是龙抬头,十年以后还是这个样子,百年以后仍然是这个样子,时间是最讲诚信的,也就是古书上讲的“至信如时”,我们跟时间没有约定,但是它从来不会欺骗我们,四季的循环也是这样,春秋代序,该冷的时候就冷了,该暖的时候又暖,年年如此,从来不会违背这个规律。人们就通过这样的一种以时间为信的观象授时活动,把“信”作为道德的最核心的内涵去修养人,建立起来了文明。

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还发现了一座距今4000年的古观象台,也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观象台。以观测台为圆心,由西向东排列着13根土柱,古人利用土柱之间的缝隙,来观测和记录日月星辰的变化,推测春夏秋冬的更替,实现天人之间的对话。同样是在陶寺遗址,龙的形象出现在直径40.7厘米的大陶盘上,龙口含着一条像农作物的穗状物。龙的出现预示着丰收,龙的天象指导着农时,几千年前先民们的精神世界就这样和农业生产结合在了一起。

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兼容并蓄,中华龙文化融通贯穿于始终,来自不同地域的图腾文化和英雄传说,随着历史的进程、文明的演进,最终汇聚统一。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由2000多块绿松石拼接而成,年代距今约3700年到3600年,每片绿松石的厚度仅仅1毫米左右,菱形的主纹象征着鳞片遍布全身,绿松石龙的中间还有一只铜铃,据推测这件文物可能是用于祭祀,是一面龙旗。《诗经》有云,“龙旗阳阳,和铃央央”,讲的就是祭祀的时候,龙旗随风飘扬、铜铃叮当作响的场景。

后母戊鼎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商周时期体量最大的国之重器,器身分布有龙纹、兽面纹、虎纹、人面纹等各样纹饰。它们并不是简单的纹饰设计,其中包含有非常特殊的文化寓意。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翟胜利介绍,后母戊鼎上的龙纹是非常特殊的,在每一个面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两条直立向上的龙。当转换视角,走到两条壁相交的转角处的时候,能够发现,其实两条龙纹又共同构成了一个兽面纹,这些兽面纹、龙纹承载的是向神灵传达祭祀者的诉求来和神灵沟通,表达诉求的一种重要的媒介作用。

曾侯乙建鼓底座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这件高50cm、直径近80cm的巨大的建鼓底座,远看像一盆燃烧的火焰,近处观察却是一群上下翻腾的龙,给人一种纷繁变化、动静结合的感觉。都说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其实这件鼓座上到底有多少条龙,至今也一直没有人能数清。这件鼓座最初每条龙身上都镶嵌着绿松石,再搭配上青铜器本身金色的光泽,显得更加华丽夺目。在春秋末期至战国时代,群龙之“象”与鼓这一乐器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组合,比较有名的有安徽舒城九里墩墓和河南叶县旧县4号墓出土的建鼓座。它反映了早期中国文化观念之中,乐器与自然之“象”的对应关系。湖北省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杨理胜介绍,鼓代表春天之雷,雷声起而蛰虫复苏,把建鼓座设计成为一个龙蛇的造型,代表春天的阳气萌发、万物复苏。因为鼓声一响,这个龙就惊醒了,就不再冬眠了,代表了冬去春来、百业兴旺的一种状态,给人一种非常澎湃的动力。在春秋战国时代,士作为一个阶层踏上了历史舞台,他不像商代的那些贵族一样崇信鬼神,也不会像西周的那些贵族一样遵循礼制,而是追求积极进取和自我表达,这种想法也跟我们龙的精神其实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今天谈到文化复兴,其实很大程度上面是一种创造力,曾侯乙墓的建鼓座上面体现出的这种创新的精神,对我们今天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汉代,龙的形象与中国大一统王国的形象一并稳固了起来。汉代以来,丝绸之路作为重要的交通大动脉,将古老的世界联结起来,中国龙作为繁荣发展的象征,早已成为丝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见证者。丝路风骨、一眼千年,新疆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次次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见证者,而作为中华文明象征的龙,也早早地在这片西域沃土扎下了根,龙的形象,至少在汉代已经由丝绸之路传入新疆所在的西域地区。

05

龙文化的当代启示

在现代社会,龙的象征意义仍在不断演变。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更成为了中国国家形象的代表之一。龙的形象在现代时尚中也被广泛应用,成为一种流行元素,如龙纹服饰、龙形饰品等。这种创新与进取的精神,正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动力。

龙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智慧,对当代中国具有重要启示。它提醒我们要在虚实之间寻找平衡,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实现融合。正如龙既能腾云驾雾,又能潜渊入海,中国的发展也需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保持张力,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在中国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代表了神秘与力量,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考。从虚与实的角度来看,龙既是一种神物,又有着实实在在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虚实相生的理念,反映了中国人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世界观。通过探讨龙文化的哲学意义,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及其深远影响。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