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下的文明瑰宝:西夏陵的新发现与保护
贺兰山下的文明瑰宝:西夏陵的新发现与保护
2024年,考古工作者对西夏陵的3处防洪工程遗址进行了调查发掘,初步厘清了陵墓建造者如何顺应地势修建防洪墙和排水沟,疏导雨水,抵御洪水冲击。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西夏陵的工程智慧,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西夏陵,这片位于宁夏银川市贺兰山下的神秘陵墓群,承载着近两百年的西夏王朝历史。作为20世纪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西夏陵不仅是研究西夏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更是见证多民族交流融合的珍贵遗产。
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见证
西夏王朝由党项人李元昊于公元1038年建立,历经近两百年。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党项族,还生活着汉、吐蕃、回鹘、契丹等多个民族。各民族的文化、风俗与信仰在此交汇,形成了独特的西夏文化。
西夏陵的设计与布局深受唐宋文化的影响。考古专家发现,西夏陵墓区的选址体现了对山水的考量,反映了唐宋时期的风水理念。在布局方面,西夏陵沿袭了唐宋帝陵的主要特点并加以创新:保存了包括陵门、角阙、献殿、陵塔在内的陵城,陵城外神道、阙台等构成要素,以及“神道—陵城”的轴线对称布局;去掉了北宋帝陵中的成对乳台,替之以碑亭,并将碑亭制度应用于每座帝陵和部分高等级陪葬墓中。
在建筑装饰方面,西夏陵展示了多元文化的特征。出土的“石雕力士志文支座”兼具突厥、佛教与汉族风格,而六号陵的鸱吻则是我国最大的古代琉璃鸱吻,体现了琉璃工艺在西夏的传播与发展。此外,建筑脊饰“迦陵频伽”展示了西夏对佛教的崇尚以及中原建筑艺术的影响。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实证
西夏陵及其出土文物作为实物例证,生动展现了西夏从建筑、文字到政治体制、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虽然西夏文化多样杂糅,但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中原农耕文明。这种文化上的认同,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强劲内生动力。
西夏陵的建筑布局、装饰构件等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在陵城中轴线外,献殿、墓道封土、墓室、陵塔构成北偏西的另一条轴线,体现了党项族的原始信仰;帝陵墓道通常不可见,但西夏陵墓道封土呈突出鱼脊状,非常明显。这些独特的设计,既体现了党项族的民族特色,又融入了中原文化的精髓。
文物保护的新篇章
为了守护这片历史遗迹,国务院于1988年将其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夏陵区管理处文物保护科科长任秀芬表示,“夯土建筑保护是世界性难题。本着最小干预原则,我们与敦煌研究院合作,从本体加固和提高夯土表面抗风化能力两方面入手,先后对9座帝陵和44座陪葬墓实施保护加固工程,基本解决了可能影响遗址结构稳定的问题。”
2025年,国家文物局将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强新发现文物调查。同时,将加强不可移动文物周边建设管控引导和环境管控,完善地上文物“先调查、后建设”制度并推动落地。西夏陵的保护工作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申遗工作与文化传承
西夏陵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正在稳步推进。2024年,西夏陵引进三维扫描、VR成像、智慧化展柜等新技术和展陈方式,游客通过触摸玻璃展柜可以与文物“亲密互动”;在遗址区,新增的精准文字说明与“复原”的建筑构件,让游客畅想陵园昔日的辉煌。
国家文物局将修订《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压茬推进西夏陵、景德镇等申遗工作,积极培育联合申遗项目。这为西夏陵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随着不断的技术创新与文化传播,西夏陵正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多民族文化交汇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