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快跑”事故引发思考:自动驾驶安全员到底要不要?
“萝卜快跑”事故引发思考:自动驾驶安全员到底要不要?
2024年9月10日,武汉街头发生的一起交通事故引发广泛关注。一名美团外卖小哥不幸在左拐车道路口遭遇事故身亡,而恰好经过现场的“萝卜快跑”自动驾驶车辆被误传为肇事者。这一事件不仅澄清了事实,更引发了公众对自动驾驶安全员配置必要性的深入思考。
安全员配置现状:1:3模式成主流
当前,“萝卜快跑”在武汉等地开展的自动驾驶服务中,采用的是云端安全员模式。根据交通运输部《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的要求,完全自动驾驶出租车需配置远程安全员,且人车比不得低于1:3。在实际运营中,这一比例甚至可以达到1:5。
这种配置模式并非“萝卜快跑”独有。在美国,Waymo等自动驾驶公司也在探索类似的安全员配置方案。不过,与国内不同的是,Waymo已经开始尝试取消车内安全员,转而采用远程监控的方式。这种差异背后,反映了中美两国在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和公众接受度上的不同态度。
安全员的角色:技术过渡期的必要存在
尽管有观点认为安全员的存在会影响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但在当前技术发展阶段,安全员的作用不可或缺。他们主要负责在极端情况下远程介入,处理系统无法应对的复杂场景。例如,在遇到行人闯红灯、突发障碍物等情况下,安全员可以迅速接管车辆,避免潜在的危险。
然而,安全员的工作并非轻松。他们需要时刻保持高度警觉,监控多辆车的运行状态。一位安全员表示:“现在社会拿着放大镜看自动驾驶,任何一个小的失误都可能被放大关注。”这种压力不仅来自公众的期待,也源于公司对安全员的严格要求。他们需要经过系统的培训,掌握自动驾驶系统的性能特点和应急处理措施,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驾驶技能和心理素质。
中美对比:技术发展与公众接受度的差异
在美国,尽管自动驾驶技术更为成熟,但公众的接受度却相对较低。根据美国汽车协会(AAA)的调查,高达66%的美国人对自动驾驶车辆感到恐惧,只有9%的受访民众表示信任。这种“零容忍”的态度使得任何一起自动驾驶事故都可能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质疑,甚至导致相关服务被暂停。
相比之下,中国民众对自动驾驶技术表现出更高的信任度。南开大学的调查显示,80.35%的受访者认为自动驾驶比人类驾驶更安全,这一比例在武汉更是高达90%。这种差异背后,反映了中美两国在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路径上的不同选择。美国更倾向于追求技术的完美,而中国则在技术发展与社会接受度之间寻找平衡。
未来展望:从“必要恶”到“冗余保障”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进步,安全员的角色可能会逐渐发生变化。在理想状态下,L4级自动驾驶应该能够处理99%以上的驾驶场景,安全员的存在更多是一种冗余保障。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技术的突破,还需要政策法规的完善。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从产品准入、运输服务、规模化应用等方面进行指导和规范。同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也正式将“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智能网联汽车装调运维员”列为新职业,为安全员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路径。
然而,要真正实现完全无人驾驶,还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和法律问题。例如,如何界定安全员的注意义务?在什么情况下安全员应该介入控制车辆?这些问题目前尚无明确答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结语
“萝卜快跑”事故的误传事件,让我们看到了公众对自动驾驶安全的担忧。然而,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安全员的存在恰恰体现了对安全的重视。在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今天,安全员不仅是保障乘客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更是推动自动驾驶技术不断进步的重要力量。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道路将更加安全,出行将更加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