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高校人才培养助力
郑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高校人才培养助力
2023年,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量近40万辆,实现飞速发展。在这一轮新能源汽车产业革命中,郑州市凭借比亚迪超级工厂的落地,迅速成为新能源汽车生产重镇。2023年11月,比亚迪第6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郑州工厂下线,成为全球首家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600万辆的企业。2024年前三季度,郑州市新能源汽车产量更是同比增长901.9%,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巨大的人才需求。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预测,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人才缺口可达103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人才需求,郑州市的高校正在积极行动,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为新能源汽车产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位于郑州的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是河南省第一所建在产业园区的汽车类高等职业院校,学院与比亚迪、华为、京东等头部企业深度合作,现有产教融合实训实习基地超过百个。学院采用“前厂后校”的办学模式,所有专业都围绕汽车产业开设,每个专业都高度契合河南省汽车及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需求。这种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则与比亚迪合作成立了“比亚迪现场工程师学院”,开创了另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与比亚迪共同组建了一支70余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采用“交互训教、在岗培养、工学交替、岗位成才”的培养模式。2024届毕业生中,有86名学生直接与比亚迪签订就业协议,真正实现了“毕业即就业”。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也获批郑州市战略新兴专业,这表明郑州市正在从多个层面布局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体系。学院通过聚焦技能型人才培养,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与产业契合度,为郑州市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
面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产教融合成为解决人才缺口的关键途径。教育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提出,要研究制(修)订高等职业教育机械设计制造类、自动化类、汽车制造类等专业教学标准。多地也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出台了支持政策,开展技能培训以增加技能劳动者供给。
然而,要真正解决103万的人才缺口,还需要更多的创新和突破。一方面,高校需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体系,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创新教学形式,解决企业海外产业布局中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时间不同、空间分散、师资差异、评价差异等相关问题。
同时,政府也应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鼓励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此外,还应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为在职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和技能提升的机会,以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为郑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正在通过不断创新和探索,为这个新兴产业输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可以预见,在高校、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郑州必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