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
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创作讲究平仄相合、对仗工整。本文将详细介绍对联上下联的平仄规则,从基本概念到具体应用,再到实际创作中的灵活运用,帮助读者掌握这一传统文学艺术的精髓。
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篇1)
一、要了解平仄,首先要学习基本功。主要掌握《声律启蒙》,这是很有必要的。"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训蒙骈文》中,"天转北,日升东。东风淡淡,小日蒙蒙。野桥霜正滑,江路雪初融……"这些是学习对联者应该掌握的,从中可以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特别是《训蒙骈句》词语平仄,对仗工整,对于对联修辞组句有很大的帮助。可能有的文友认为,对联只要有文字功底,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就可以了。其实这仅仅是学好对联的必然条件,但还必须真正了解平仄的基础知识,没有了平仄制作对联就无从谈起。
二、要运用平仄,就应该掌握平仄的框架。秃笔在1992年《对联和楹联异同的探讨》一文中,曾谈到对联的平仄源于律诗,而又区别于律诗,因为律诗只有五言、七言,而对联在长期的发展中吸收了词曲的长短句逗等格律。律诗成为格式化了,而对联的句式、音节则比较活,比律诗平仄的运用更加活跃。
句中平仄规则(以上联为例)
- 一言句:仄
- 二言句:仄仄
-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 四言句:平平仄仄
-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 八言及八言以上的的平仄视节奏而定。
受唐代以来律诗的影响,五言、七言句更多使用括号中的平仄格式。
句脚平仄规则(正格,以上联为例)
(最后两句句脚平仄不相同为正格)
- 每边一句:仄
- 每边两句:平仄
- 每边三句:平平仄
- 每边四句:仄平平仄
- 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
- 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 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 每边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我们在对联时长用到的格式基本框架还有:
四字联: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五字联: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或者: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六字联:
仄仄平平平仄
仄平仄仄平平
或者: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
七字联: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或者: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变格: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八字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或者: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九字联: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或者: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十字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三三四句式:
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平仄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
十一字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或者: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六句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十二字联: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或者: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长一点的对联,虽无固定的格式,但必须是平仄交错,互相协调,要不然就不能算作对联。其实对于平仄掌握熟练的人来说,是可以冲破平仄格式的束缚的。但是音节部分必须严格。
启功先生曾用一个分节"竹竿"对对联平仄基本框架的形容,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各种句式都可以从竿上截出来,这是对联创作最简单的框架。
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篇2)
三个关键部位从严
一、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
上、下联中最后一个字的要求应该严格。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增"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例:
西望瑶池降王母(仄)
东来紫气满函关(平)——李鸿章
二、词组的最后一个字。
词组是中国文字,也是对联文字的基本单位。词组大多是由两个字组成,也有由三个字组成的。例: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这一副对联里,上联的词组是:书山、有路、为径;下联的词组是:学海、无涯、作舟。抓住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就是要求山和海、路和涯、径和舟一定要平仄相对。这里除了径和舟因为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上仄下平外,其他字的平仄只要相对就行,看,这副对联是做到了这一点的。除了词组最后一个字外,其他的字可平可仄,请看书和学、有和无、为和作,有的是平对平,有的是平对仄。
三、长联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
长联由很多的句子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这实际上是扩展了的词组的要求。这一点我就不细说了。
综上所述,归纳到一点,就是在节奏点上,平仄一定要严。
对联平仄的宽严
一、关于在上联或下联自身的句子里,词组要平仄交替这一条可放宽。
我认为,这一条可以这样要求,如能做到这一点,当然是好的,但应当放宽。也就是说,在这方面不必强求一律,可严可宽。这是因为:
(1)成语在中国汉学的词组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它以精练的文字、丰富的内涵,在各种文学作品中,特别引入注目,对联也不例外。可是在众多的成语中,有相当的成语词组,自身没有交替。例如:黔驴技穷、貌合神离、愚公移山、登峰造极、力争上游、精打细算、群策群力等等,这些词组就没有交替,总不能把这么多、这么好的成语排斥在楹联之外吧?
(2)中国的文字有几千年的历史。如同其他事物一样,随着历史不断发展和变化,一大批新的、富有时代特色以及外来的词组成了常用的文字,这些词组也有很多自身没有平仄交替。如:五讲四美、精神文明、讲政治、讲正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是硬道理、实践检验真理等等。如果过分强调自身平仄交替,这些词组就永远无法进入楹联。真是这样的话,那我们的楹联就成了死守古板套话、千篇一律的陈腔滥调,缺乏时代气息,毫无生命力。
1999年1月2日299期《中国楹联报》上湖南黄炳麟先生"富有特色的当代联语"中的几副对联,是很好的对联。现妙录其中一副:
是姓"社",还是姓"资"?用"三个有利于"来判断;
要防"右",更要防"左",以"百年不动摇"去力行。
这副对联,尽管在对仗上有些问题,但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副好对联,它充满时代气息,很有特色。其他几副也是如此。如按古板的平仄要求,恐怕就要被枪毙了。
二、关于三连平或三连仄的问题,也可放宽。
这是因为:有一些专用词组,像祁连山、意大利、俄罗斯、新加坡、土库曼等,如用在上联或下联的最后,就成了三连平,或三连仄,如不放宽,这些专用词组岂不永远被打进冷宫? 今年春节是世纪之交、跨越千年的第一个春节,许许多多的对联上下联,最后用上了"跨世纪"、"迎千年"三字,我看没有什么不好。
"发展是硬道理"后,有一年春节,我用这句话撰了一副对联:
发展就是硬道理;
廉洁堪称好作风。
这副对联就是基于上述认识而写的。
三、一些趣联、游戏联可以放宽。
这方面的对联,在许多情况下,是即兴而作。过于苛求,就无趣、无戏可言。 例如:
坐,请坐,请上坐;
茶,喝茶,请喝茶。
山好好,水好好,入亭一笑无烦恼;
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若按平仄交替的死板要求,这样的对联还不应打入地狱么?可人们就是喜欢它。
四、不少优秀的对联在这方面是放宽了的。
有些人们交口相传的对联,既奇特又贴切,是公认的雅俗共赏、妙趣横生的佳联,我记得有这样几副对联:
计利当计天下利;
求名应求万世名。——于右任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范文澜
如果过分强调自身的交替,这几副对联恐怕是重病在身了,然而却流传了多少年。可见,在自身交替方面,事实已经放宽,我们有什么理由死死抓住这条不放呢?
还有一个"粘"的问题,应放到提高的范围去研究。为了普及,在一般的情况下,应该放宽,不去考虑。
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问题
关于平仄问题,有一种流行的'提法,那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总的来说,这种提法简明扼要说明了对联的平仄要求,但不够确切,也就是说,有的适用,有的不适用。例如:
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暖一家。
这副对联是三、二、二结构,按节奏点要求,上联的"梅、寒"和下联的"杏、暖",是在第三位置上,一定要平仄相对,而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因不在节奏点上,则可平可仄,这就不符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又如:
不信美人终薄命;
古来侠女出风尘。——蔡锷
这副对联是二、二、三(一、二)结构,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这副对联上下的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字,除二、四位置上的字,因是词组最后一个字,是节奏点,平仄应相对外,第六个字"薄"与"风",因不是节奏点,就没有平仄相对,我们不能说这不是一副好对联。当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有的时候又适用,例如:
又是一年芳草绿;
依然十里杏花红。
这副对联是二、二、三(二、一)结构,词组最后一个字,上联的"是、年、草"和下联的"然、里、花",这几个字要平仄相对。符合"二、四、六"分明的要求。
鉴于上述几种情况,我认为不必简单地强调"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为好。
从实际出发看问题
一、群众的观点:
对于群众的对联创作,在格律限制上要放宽一些。要看不同的对象,逐步提高。"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符合实际的,尤其是当前大力普及的时候。
二、发展的观点:
对联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都有着继承和发展的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得好,就有无限的生命力。 一方面,对联如果不继承格律诗有关对仗等一些本质的要求,那么对联也就不成为对联了;另一方面,如果从对联产生之日起就一成不变,那也是没有生命力的。试想,如果没有"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不发展白话文和新诗歌,今天,我们的文章、诗歌是个什么样子?今天,我们在大力普及、发展、提高对联的时候,"五四"时期那种革新精神不是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和借鉴吗?
三、时代的观点: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我们的对联也一样,随着历史、跟着时代在发展在前进。只要是有时代气息的词组、语音、习惯、节奏,我们都应吸收到对联的创作上来,平仄和对仗,都要适应这种变化,和时代相适应,绝对不能因循守旧而远离时代。
最后,我还要说的是:对联是文学,是一种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一样,有个合格不合格的问题。大家知道,为对消费者负责,不合格的产品是不能进入市场的。为对读者负责,不合格的对联,理所当然的我们不予承认。对合格的对联,能不能分个精品(优秀)、一等、二等、三等,和物质产品一样,分个品牌、一级、二级、三级。正如和物质产品一样,也不能只准许品牌才能进入市场。只要是合格的对联都应该承认,白璧无瑕当然好,但白璧微瑕、瑕不掩瑜,也应该受到欢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雅俗共赏,满足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要求,有利于楹联事业的普及,才能真正促进楹联的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