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无支祁与大禹治水的故事新解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无支祁与大禹治水的故事新解

引用
新华网
7
来源
1.
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7c2ab7ce1dcdd96b873c7fc4f35ddbb7
2.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B5F260H05438Q4K.html
3.
https://new.qq.com/rain/a/20240901A02EJM00
4.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A921BVO05438Q4K.html
5.
https://new.qq.com/rain/a/20240823A09L4X00
6.
https://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107/c442005-40356149.html
7.
https://m.qidian.com/ask/qqbjdmiossktu

无支祁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淮涡水神,最早见于唐代李肇的《唐国史补》。据记载,它形似猿猴,力大无穷,常兴风作浪危害百姓。大禹治水时,无支祁多次作乱,引发风雷和木石轰鸣。禹怒召群神,最终由天神庚辰将其擒获。尽管被捕,无支祁仍顽强挣扎,无人能制。于是,禹用铁索锁住其颈,并穿金铃于鼻,将其镇压在淮阴龟山脚下,从此淮水平静入海。

无支祁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广为流传,被认为是《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重要原型之一。鲁迅曾提出,吴承恩创作孙悟空时可能借鉴了无支祁的形象。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讨论,关于孙悟空形象的来源,主要有三种观点:本土说、外来说和混血说。

本土说以鲁迅为代表,认为孙悟空形象来自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淮水之怪无支祁。无支祁最后被大禹锁于军山足下,孙悟空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无支祁形似猿猴,而孙悟空出世即猴像。

外来说的观点来自胡适,他认为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胡适在其著作中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在印度最古的记事诗《拉麻传》(今作《罗摩衍那》,Ramayana)里寻得一个哈奴曼(Hanuma),大概可以算是齐天大圣的背影了”。

混血说由季羡林总结提出,他认为孙悟空是一个受多元文化影响、兼收并蓄的艺术典型。比较接近事实的学说是,孙悟空这一形象借自《罗摩衍那》,又沾染上一些无支祁的要素。于是,在中华民族追求人性美的种种特质中,有理想、有个性又有能力的英雄化设定,才最终得以被吴承恩这位民族底蕴浓厚的作者,通过《西游记》呈现于世。

无支祁的故事在江淮地区流传甚广,至晚清仍有相关记载。其形象在元明杂剧中多以反派出现,与孙悟空早期形象有相似之处。无支祁又被称为水母,有“支无祁”“巫支祁”“无支祈”“无支奇”“巫枝祗”等说法,或干脆称“支祁”,可见是民间俗称,并无固定写法。古时巫、母、无三字基本同音,无支祁或是母支祁。民间由此可能认为无支祁是母猴。在元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中,龟山水母是孙悟空的姐姐,“吾神三人,姊妹五个:大哥哥通天大圣,吾神乃齐天大圣,姐姐是龟山水母,妹子铁色猕猴,兄弟是耍耍三郎。”至明代杨讷杂剧《西游记》中,无支祁成了二妹,“大姊骊山老母,二妹巫枝祗圣母,大兄齐天大圣,小兄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

无支祁的传说一直在江淮流传,至晚清薛福成《庸盦笔记》,仍言之凿凿:“若舍人而论物,今洪泽湖滨之龟山,有井名曰巫支祈井,相传神禹锁巫支祈于此,有大铁链系于井栏,垂入井中,其下深黑,莫窥其底。明季及国初,尝有人拖铁链出而观之,盖一老猴也。此物不知生于何代,然自洪水时至今,厥寿已四千余年矣。”

无论是斗大禹,还是斗僧伽,无支祁都是为祸一方的大反派。称水神很勉强,叫水怪更恰当。在元明杂剧中,孙悟空的前身也不算好猴。明代杨讷杂剧《西游记》,孙悟空强抢了火轮金鼎国的公主,囚在花果山紫云洞中做夫妻。“我天宫内盗得仙衣、仙帽、仙桃、仙酒,夫人快活受用。”明代《清平山堂话本》,收录《陈巡检梅岭失妻》故事。大宋宣和年间,陈辛携妻南下任职,老婆不幸被名为“申阳公”的妖猴抢走。“(申阳公)弟兄三人:一个是通天大圣,一个是弥天大圣,一个是齐天大圣。小妹便是泗州圣母。”这故事,和无支祁、孙悟空都搭上了关系。

在百回本《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诸般好色事迹,嫁祸到了猪八戒、黄袍怪、赛太岁、牛魔王身上,但仍留了猴子尾巴。孙悟空前往南海请观音助战红孩儿之际,观音说他:“你见我这龙女貌美,净瓶又是个宝物,你假若骗了去,却哪有工夫又来寻你?”孙悟空只是回答“我弟子自秉沙门,一向不干那样事了”,简直是自承有案底。

笔记小说中“猿猴盗妇”的故事,历代不绝。最早的记录见于西汉焦延寿《焦氏易林》的卦辞:“南山大玃(jué),盗我媚妾,怯不敢逐,退然独宿。” 西晋《博物志》《搜神记》都藉此铺陈故事。

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列举了诸多掌故,“按猿猴好人间女色,每窃妇以逃,此吾国古来流传俗说,屡见之稗史者也。……至吴承恩《西游记》小说之石猴姑革胡孙习性,情田鞠草,欲海扬尘,以视马化、申阳,不啻异类变种矣。”

历代词赋,有褒猿贬猴的传统。如唐人李德裕作《白猿赋》,说周穆王“化君子以为猿”,而“彼沐猴之佻巧,虽貌同而心异。既贪婪而鲜让,亦躁动而不忌”。

“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就《西游记》而言,孙悟空的本质,不是石猴,而是心猿。让孙悟空一步步收心转性,改邪归正,不就是《西游记》的主题之一?

猴,古籍一般指猕猴。又有玃、猿(初作猨)、猱等字。《诗经》称猱,“毋教猱升木”。按陆游的祖父陆佃的说法,金丝猴最早称“狨”。《抱朴子》载,猴八百岁变为猿,五百岁变为玃,千岁变为蟾蜍。照这个说法,孙悟空的前途是蟾蜍。《尔雅》的解释更靠谱,这些字的来历和猴性相关:“猱猿善援,玃父善顾。”因为猴子善顾盼,所以称为玃;因为猴子善攀援,所以称猿、猱。为什么叫猴?据《吕氏春秋》释,因为“猴善侯(候),其字从侯,善侯,其字从侯”。《庄子》中“朝三暮四”“吴王射狙”两则寓言中的“狙”,也均指猴。狙,同样取义于猴子善伺伏。

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重要角色,无支祁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想象,也反映了人类与自然抗争的精神。其故事和形象的演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灵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