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都江堰:千年智慧如何助力现代生态建设?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都江堰:千年智慧如何助力现代生态建设?

引用
网易
9
来源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5RS01PM0514D3UH.html
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277045
3.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92UNI2S05369SE2.html
4.
https://www.sohu.com/a/776942421_121710039
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3%BD%E6%B1%9F%E5%A0%B0
6.
https://sichuan.scol.com.cn/tfrm/202502/82896002.html
7.
https://www.astone.cc/dujiangyanshilogohanyijiexifengfudewenhu
8.
http://zhb.org.cn/gjhb/gjhb_2/2024-09-23/20571.html
9.
https://www.scslrc.cn/rencaigongzuos/840.html

都江堰,这座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的大型水利工程,以其独特的无坝引水设计,至今仍滋养着成都平原这片沃土。它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以其“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为现代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01

巧夺天工的古代水利工程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上游340公里处。整个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组成,通过自然地形实现分水、泄洪和引水。鱼嘴将岷江分为内外二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行洪。宝瓶口控制内江进水量,飞沙堰则起到溢洪排沙的作用。

这种设计充分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它不仅解决了古时的洪涝问题,更为成都平原带来了持续的繁荣。据统计,都江堰灌区目前灌溉面积达1154.8万亩,总蓄水能力23.06亿立方米,覆盖成都、德阳、绵阳等8市41个县(市、区),成为兼具防洪减灾和保障生活、生产、生态供水的全国第一大灌区。

02

生态智慧的现代传承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的背景下,都江堰的设计理念和管理方法为现代水利工程提供了重要启示。其“道法自然”的理念,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而非简单地征服自然,这与现代生态建设的理念不谋而合。

以都江堰市的污水处理厂改造项目为例,通过供排水系统提升工程,不仅提高了供水与污水处理效能,也为地表水生态的持续优化奠定了基础。项目负责人王小波表示,改造后污水处理规模累计达到18.19万吨/天,管网漏损率将控制在15%以内,大幅提升了城市供水效率和污水收集率。

更值得一提的是,向家坝灌区工程被誉为“再造一座都江堰”。该工程从向家坝水电站库区引水,向川南经济区等地供水,设计灌溉面积约500万亩,供水人口约754万人。一期工程通水后,将极大缓解川南经济区的工程性缺水问题,有效保障254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和198万亩耕地的灌溉用水。

03

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都江堰的另一大贡献在于其文化传承。自宋朝起建立的岁修制度,至今仍在严格执行。每年冬春时节,当岷江水位下降时,都会对工程进行“体检”和“治疗”。这种定期维护的传统,确保了都江堰历经2200多年仍能持续发挥作用。

同时,都江堰的传统水工技术也在现代工程中得到传承和发展。例如,杩槎截流技术不仅节约了工程费用,还成为了当地的文化景观,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参观。这种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既保持了工程的实用性,又传承了历史文化。

都江堰不仅是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更是一座跨越时空的生态智慧宝库。它所蕴含的“道法自然”理念,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智慧,必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历久弥新,继续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