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古装探秘:华丽服饰背后的文明密码
汉唐古装探秘:华丽服饰背后的文明密码
在唐代,有一款日常服装几乎家家户户人手一件。不论男女,不论阶级地位高的贵族还是地位较低的奴仆,都可以穿着此款式,就连帝王也穿着这款服装。这款风靡唐代的日常服装就是——圆领袍衫。圆领袍衫的前身是南北朝时期鲜卑人的传统服装“袄子”。袄子可不是今天穿的短款棉外套,它类似于现在的中长款风衣,山西太原王郭村北齐娄睿墓出土的武士俑身上穿着的就是袄子。将这种袄子和圆领袍衫对比,会发现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两款服装都是合身紧窄的服装,尤其衣领和袖子非常小,将身体包裹得十分紧密,保暖性很好。这种合身紧窄的形式在北方民族的服装中非常常见,如蒙古族的袍服虽然在领型、袖口等细节上有所不同,但也具备这样的特点。
圆领袍衫在唐代的普及程度令人惊叹。在现存的唐代图像资料和实物资料中,圆领袍衫的身影随处可见。唐代章怀太子墓出土的壁画《内侍图》中的内侍就穿着白色圆领袍衫,腰系一条革带,头戴幞头,脚上穿黑色长靴,这便是唐代男子外出时穿着的日常服饰。更有趣的是,圆领袍衫并非男性独有,女性也可以穿着。《新唐书》中就记载了太平公主曾穿男装献舞于高宗、武后面前,高宗与武后笑道“女子不可以为武官,何为此装束”,可见当时女性穿着男装还是比较罕见的情况。但到了开元、天宝年间,女性穿着圆领袍衫变得比较普遍,这在当时的绘画中也有印证,如《虢国夫人游春图》《挥扇仕女图》中皆可看到女子穿着圆领袍衫的形象。
圆领袍衫的流行,体现了唐代服饰文化的三大特点:
普适性:从帝王到平民,从男性到女性,几乎所有人都可以穿着。这种普适性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开放与包容。
融合性:圆领袍衫源于鲜卑族的袄子,经过改良后成为汉唐时期的主流服饰。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款式上,更体现在文化认同上。
创新性:在原有款式的基础上,唐代人进行了大胆创新。例如,中书令马周提议在圆领袍衫下加襕,使其成为读书人的礼服。这种创新精神推动了服饰文化的发展。
汉唐服饰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华丽的外观,更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以汉服的交领右衽为例,这种设计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右衽被视为阳的象征,代表生者;而左衽则被视为阴的象征,代表故去的人。在丧礼中,根据《礼记·丧服大记》的记载,小敛和大敛时所穿的祭服都是左衽,这表明左衽在丧葬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此外,右衽的设计也与人的生命轨迹相呼应。从生到死,人的生命轨迹就像是从左到右的流动一样,这与右衽自左向右的搭掩方式相呼应。
汉唐服饰的制作工艺同样令人称道。以马面裙为例,这种始于明代的裙装在清代达到了工艺巅峰。其主要工艺特色包括拼缝、围系、叠褶、门襟和包边等。清代马面裙的五种基本特征:一是拼缝;二是由前向后围系;三是叠褶;四是有门襟;五是镶有阑干边。这五种设计元素不是一下子出现的,它们在古代首次出现之时,其所属政权的统治者民族身份均不相同,并且这些元素的使用者的性别身份也有所差异。马面裙的形制在明清两代有所不同。明代马面裙主要是褶裥马面裙,是将矩形面料折叠成褶裥,褶大且是活褶;而清代常见的阑干马面裙,则是直接用三角形或梯形面料拼接缝制成裙,巧妙地形成了上大下小的结构,取消了褶裥,面料与面料之间的拼缝用条状阑干装饰形成立体效果。
汉唐服饰的影响延续至今。近年来,汉服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热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了解并喜爱汉服,不仅在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等特殊场合穿着,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尝试汉服穿搭。这种文化复兴不仅推动了现代服装设计的创新,也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认同感。
汉唐服饰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一件圆领袍衫,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开放与包容;从一袭华丽的襦裙,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匠人的智慧与匠心。这些服饰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它们穿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