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新区:用过期牛奶浇花引领环保新时尚
苏州高新区:用过期牛奶浇花引领环保新时尚
近日,苏州高新区推出一项创新环保举措:鼓励居民将过期牛奶发酵后用于浇灌植物。这一看似简单的举动,不仅有效利用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废弃物,更折射出苏州高新区在垃圾分类和生态建设方面的持续探索与实践。
过期牛奶浇花的具体方法
要将过期牛奶转化为植物的营养液,需要经过科学处理。首先,将过期牛奶装入密封容器中,在温暖处发酵2-3个月。发酵过程中要定期放气,防止容器因气体膨胀而破裂。如果环境温度较低,发酵时间需要适当延长。
发酵完成后,按照1:50的比例兑水稀释。如果发现发酵不够彻底、仍有异味,可以进一步增加稀释比例至1:100或1:200。使用时,将稀释后的牛奶溶液均匀倒入土壤表面,避免直接接触植物根部。每次浇水都要确保土壤充分吸收,避免积水。
需要注意的是,每月浇灌1-2次即可,过多可能导致土壤板结或烧根。浇花后要保持植株处于通风良好且有散射光的位置,有助于减少病虫害。同时,要密切观察植物生长状况,如出现异常(如黄叶、烂根)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调整养护方式。
创新环保理念的实践
这一创新举措的背后,是苏州高新区在垃圾分类和环保生活方式方面的持续探索。以枫桥街道为例,当地创新推出党建引领基层小区治理“三三制”模式,即党支部、业委会、物业“三元共建”,社区、小区、居民“三层共治”,党建、民本、服务“三心共享”。
在这一模式下,富康新村等小区的垃圾分类参与率接近100%,投放准确率达到98%。居民陈芳华表示:“一开始觉得麻烦,现在不把垃圾分开放反而不习惯。”这种从“要我分”到“我要分”的转变,正是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的生动体现。
生态建设的区域示范
苏州高新区所在的吴江区,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投身于区域高质量发展项目。在示范区发布的四张高质量发展清单中,吴江区发布35项政府需求清单、68项企业协同需求清单、98项企业能力清单,需求量占示范区总需求量超四成。
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苏州更是走在前列。截至2023年,全市完成2192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建成并达到海绵城市要求的面积308.73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40.02%。其中,苏州高新区的狮山文化广场等4个项目入选“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项目典范。
狮山文化广场运用多维绿色技术,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体系与城市建设相融合。项目就地利用72万立方米建筑垃圾,以海绵技术为内核、海绵景观为特色,打造集垃圾资源利用、水体生态净化、雨洪自然调蓄、建筑零碳排放于一体,具备科技研发、科普教育、市民休闲等功能的海绵城市主题公园。项目基于自然生态肌理,综合采用18类海绵城市技术、37项设施种类、100余个技术要点,构建“生态协同—水土共治—循环利用”的城市径流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体系。项目建成后可日产清水2万立方米,蓄水5万立方米,为下游提供高品质水资源的同时,满足园内用水自给自足。
从过期牛奶浇花的小创意,到垃圾分类的精细化管理,再到海绵城市的系统化建设,苏州高新区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更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绿色家园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