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建保护:科技创新助力文化传承
山西古建保护:科技创新助力文化传承
“地上文物看山西”,这句流传已久的说法,道出了山西在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独特地位。据统计,山西登记在册的古建筑多达28640处,占全国总量的10.85%。在这片土地上,保存着全国75%的宋辽金以前木建筑和80%的元代以前木建筑,是中国古建筑遗存最多的省份。
然而,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资金短缺、技术力量薄弱等原因,许多低级别古建筑(市县级或未定级)处于无人看管、缺乏修缮的困境中。近年来,自然灾害的频发更是让这些脆弱的文物雪上加霜。2021年的一场暴雨,就导致山西多地古建筑受损严重,引发全国关注。
面对严峻的保护形势,山西各界正在积极探索新的保护路径。在政策层面,民盟山西省委会建议制定《山西省古建保护条例》,通过专项法规为古建筑保护提供法律保障。同时,针对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建议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建立文物审查委员会和巡视检查机制,确保这些“低保”文物得到应有的保护。
科技创新正在为古建筑保护插上科技翅膀。山西省地震局大力推进“防震减灾+文物保护”工作,在山西博物院、太原崇善寺等地安装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终端。这些设备不仅能提前预警地震,还能监测环境振动对文物的影响,为科学保护提供数据支持。在大同云冈石窟,技术人员布设了5套短周期地震计,实时监测石窟周边振动情况,为文物保护装上了“千里眼”。
社会力量的参与也为古建筑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腾讯视频和“古猫文化”联合推出的《探访山西古建》系列纪录片,以新颖的形式和生动的讲解,让古建筑的魅力触达更多观众。通过镜头,观众得以近距离欣赏运城虞坂古盐道、晋城泽州玉皇庙等散落在村镇的古建瑰宝,感受千年文化的魅力。
山西古建筑的保护之路任重道远,但随着政府、科技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建筑正在重新焕发生机。我们期待,通过持续的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跨越时空,继续讲述中国故事,展现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