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求职防骗指南:避开十大陷阱,理性就业
高校毕业生求职防骗指南:避开十大陷阱,理性就业
又是一年毕业季,高校毕业生们即将迈入社会,开启人生新篇章。然而,在求职过程中,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毕业生求职心切的心理,设置各种陷阱进行诈骗。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至2024年8月,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各类求职诈骗犯罪4708人,涉案金额高达数千万元。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求职者被骗的辛酸故事。
十大求职陷阱需警惕
境外高薪诱骗陷阱
一些不法分子将违法犯罪活动包装成境外“高薪”工作,引诱求职者上钩。例如,承诺在东南亚国家从事“高端就业”,月入数万。然而,一旦求职者到达境外,可能会被强迫从事电信诈骗、网络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拒绝工作或“业绩”不达标者,甚至可能遭遇非法拘禁、虐待等人身伤害。
传销陷阱
传销组织通常以亲友推荐的方式传播,以轻松赚大钱、无需面试直接上岗为噱头。面试或工作地点往往比较偏僻且转换频繁,公司业务含糊不清。一旦陷入传销组织,不仅财产受损,人身安全也可能受到威胁。
黑中介陷阱
一些非法职业介绍机构以介绍工作为名,向求职者收取各种名目费用,如报名费、服装费、体检费、培训费、押金等。这些机构往往没有人力资源服务许可等相关资质,提供的岗位信息与求职者需求不匹配,甚至完全是虚假的。
“刷单诈骗”陷阱
诈骗分子打着高薪兼职、轻松赚钱的幌子,如“抖音点赞员”、“网络刷单”等,吸引求职者。一旦求职者上钩,就会被要求先垫付资金,最终导致财产损失。
“内推”陷阱
个别中介机构或个人以帮助求职者进入知名企业、优先录取等名义收取高额费用。然而,所谓的“内推”往往名不副实,即使求职者符合岗位要求被录用,机构也会归功于己;如果未被录用,则以各种理由搪塞,拒绝退费。
“培训贷”陷阱
个别机构以高薪就业为诱饵,要求求职者贷款支付培训费用。培训结束后,要么无法兑现就业承诺,要么提供的工作与承诺严重不符,求职者最终可能既背负债务,又无法就业。
“猫腻合同”陷阱
一些用人单位在合同签订过程中设置陷阱,如只签订《就业协议书》而不签劳动合同,合同内容过于简单,缺少必要条款,甚至存在“阴阳合同”或“霸王条款”。
“假试用”陷阱
有的用人单位通过约定超长试用期、重复试用、试用期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等方式侵害求职者权益。更有甚者,利用试用期廉价劳动力,试用期结束后便以各种理由解聘。
“扣证件”陷阱
有些用人单位或中介机构借保管社保卡、办理工资卡等名义,扣押求职者身份证、毕业证等个人证件原件,给求职者带来潜在风险。
虚假信息陷阱
有的用人单位故意夸大单位规模、业绩、发展前景、工资福利等信息,或者玩弄文字游戏,将普通岗位美化成高大上的职位名称,误导求职者。
如何避开求职陷阱?
选择正规渠道:优先选择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正规市场中介机构,对市场中介机构应了解其经营范围是否包含职业介绍业务,是否具备《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签订合同注意事项:
- 确保合同具备《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必备条款(用人单位基本情况、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条件等)
- 谨慎对待口头承诺,重要事项一定要落实到书面合同中
- 注意合同中是否存在“阴阳合同”或“霸王条款”
- 试用期约定要符合法律规定,最长不超过6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 不要轻易将个人证件原件交给任何机构或个人
了解法律法规:熟悉《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
保持理性:不要轻信“高薪”、“内推”等承诺,对明显不符合市场行情的招聘信息保持警惕。
保护个人信息:不要轻易泄露个人敏感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账户等。
保留证据:在求职过程中,注意保留相关证据,如招聘广告、面试记录、合同文本等,以便在权益受损时依法维权。
求职之路虽然充满挑战,但只要保持警惕,理性对待,就能有效避开各种陷阱,找到理想的工作。记住,任何违反法律规定的试用期约定无效,根据劳动合同期限的不同,试用期有不同的时限限制,最长不超过6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3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试用期期间,应正常缴纳社保,工资水平不低于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80%或者不低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用人单位在试用期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可以要求用人单位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