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道德现代化的中国方案
伦理道德现代化的中国方案
在现代文明推进中,各国因文化多样而生成的伦理道德文化能否忽视现代文明的基础性要素而独自发展?如果不是,建构怎样的中国伦理道德才能在现代化进程中既保持个性又捍卫人类文明的现代元素,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中是需要关注的。日前,江苏省道德发展智库、江苏省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东南大学道德发展研究院、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举办“伦理道德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会议,就此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伦理道德发展的历史坐标和未来方位
中国社会在现实问题与未来发展的方向探寻中,如何通过方式方法的创新实现传统向现代的思维方式转变?中国伦理学会会长孙春晨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融合,两者的相互成就构成了中国文明新形态的伦理特征。这种融合非人为合成,而是有机统一的,旨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国方案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创造者,也是推动者。中国主张伦理文明的多样性与共赢,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
夏威夷大学终身教授成中英认为,在面临现代化与全球化挑战下,儒家思想需要在西方伦理的影响下保持以“义”为核心的德性和责任的伦理观,并在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框架内维护文化特性。
山西大学特聘教授焦国成认为,张载“为天地立心”这一观念提倡的是一种超越个人私利、关注公共利益的道德观,呼吁人们以更高的道德标准和全面的视角来理解自己与宇宙万物的关系。这种观念可以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
浙江大学教授林志猛认为,柏拉图和老子的自然思想既关乎万物的本原、最高价值的大道和自然正当,又指涉政治的自然和人的自然。老子和柏拉图都力图贯通宇宙、城邦和个人的三重自然,意在形成和谐的人伦和政治秩序。
东南大学资深教授樊和平认为,中华文明的伦理道德基因具有“中华美德—伦理型文化—伦理文明观”的结构,同时伦理道德与公民道德及社会风尚有差异。中国伦理道德要树立伦理文明观,“以伦理为本位”——以伦理看待文明,以伦理建构和评判文明,综合“中华”基因、现代文明和现代化的“中华”战略,为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可能的“中华”贡献。
复杂的道德境况与现代化的求索之路
每个国家在发展中都必然会突破原有的模式,以实现超越发展。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现代转型,面临着复杂的道德境况,其现代性的求索之路一方面要克服因此带来的缺陷,另一方面要协调外在的诸多规范与内在复杂的自洽。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田海平强调在全球化背景下构建伦理觉悟,认为应正确运用理性,以此限制和消除各种偏颇的价值立场与观念。伦理觉悟还包括清除阶层对立、社群隔阂、身份歧视和暴力冲突等现象。建立一种文明形态的“和平联盟”,应成为我们时代在价值与文明层面的伦理觉悟。
南京大学教授成伯清认为在社会学的规范性转向之下,社会学中的正义问题重新进入视野。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正义离不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注重“中国故事”的道义性,更要在全球舞台上实现全球性正义。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淑芹提出,在道德分歧的挑战中,需要一个社会团体的共同发展。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其核心是价值观念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可以允许一定程度上的道德分歧的存在,同时要注意道德分歧的线路,避免社会价值观撕裂而破坏社会团结。
东南大学特聘教授李翰林区别了“现存道德”与“批判道德”,认为“批判道德”由于有逻辑和原则支撑而更具正当性;道德处境主义为复杂的道德问题,比如撒谎以救人命提供了合理性。道德实践的合理性应基于有理据的批判道德,而不仅仅是存在的做法,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应从“批判道德”的角度评估其合理性,而不是单纯基于“道德相对主义”。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强通过梳理中国现代社会伦理道德原则建构的逻辑演进路径,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国伦理生活的“现代性原则”呈现为伦理道德发展的“新旧之争”、伦理道德“现代性原则”的确立、人民整体性“伦理原则”的确立。
东南大学教授庞俊来关注“伦理道德指数如何可能”,提出伦理道德发展共通结构是有限生命到无限生命的统一,在此基础上发展“五维三态十指标”的中国伦理道德发展指数建构框架。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付长珍建议在批判性反思中西伦理传统的基础上,从实践智慧形态和方法论反省层面,探寻一种大伦理学建构的理论前景,是当代中国伦理学转型创新的可能方案。
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与伦理核心价值
伦理核心价值是现代社会得以确立与发展的基础,现代文明模式的创造离不开核心价值的规范。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教授杜维明认为,儒家精神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普遍性,其核心价值与西方的核心价值不是主从关系,不是添加关系,与之相互依托、相互成全,才能完善自身。现代性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文明都能发展出带有自身基因的现代性,文明对话是消解文明冲突的最温和的方法。
莫斯科国立大学教授、俄罗斯哲学学会第一副会长丘马科夫认为,全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了价值观和社会模式上的分歧。借助对话、理解和尊重,可以在国际关系中缓和文化冲突并促进合作。稳定的跨文化对话关键在于精神力量的支持,在目前全球高度互联的情况下,利用对话解决问题比任何时候都要紧迫。
吉林大学教授曲红梅强调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真实而平等的对话尤为重要,而对话的首要意义在于阐述中国哲学的内在价值。
吉林大学教授贺来认为,马克思哲学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内在统一,真正的共产主义应是个性充分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这对于探索在现代性背景下人们共同生活的途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