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创新“生态总长制”:科技助力粮食增产300公斤
双鸭山创新“生态总长制”:科技助力粮食增产300公斤
金秋时节,走进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农场的“万亩大地号”,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金黄的丰收景象。大型农机在田间穿梭,收获着沉甸甸的粮食。这片肥沃的黑土地,正孕育着新的希望。
创新机制:生态总长制引领保护新模式
双鸭山市在黑土地保护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创新性提出并实施了“生态总长制”。这一制度将“林长、河湖长、田长”三长制整合,实现了体制性重构和制度性重塑,为黑土地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四方台区,这一制度得到了有效落实。全区持续深化“田长制”改革,建立了“区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机制。目前,已将14余万亩耕地划分为2.4万个管护地块,通过“集成化、系统化、精准化、数字化”的创新管理模式,使耕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这一模式还获得了国务院的通报表扬。
科技支撑:中科院团队助力黑土保护
在双鸭山市友谊农场,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示范区项目团队正在开展一项重要工作。他们综合运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传感等科技手段,研制出“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体系,能够实现对黑土地、农作物生产等从上到下立体化、全时段地监测。
“类似于(我们做)CT扫描,是给地块做一个全身体检。基于‘地块画像’的数据,可以看见地块的退化情况。然后根据退化障碍的位置,及时采取有效的改良措施,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东北地理所科研助理曲洺伯说。
实践成效:从600公斤到900公斤的产量提升
这些创新举措和科技支撑,正为双鸭山市的黑土地保护带来实实在在的成效。
北大荒农垦集团友谊农场种植户于殿东就是受益者之一。他在青年庄附近承包了160多亩坡耕地,此前深受水土流失问题困扰。自从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团队将这里选作试验田后,于殿东的烦恼迎刃而解。
“现在土保住了,水也保住了,产量也上来了。原先每亩地能产粮600公斤左右,现在能达到亩产900公斤,每亩地效益增加了200多元。”于殿东高兴地说。
未来展望:打造黑土地保护的“双鸭山样本”
双鸭山市的黑土地保护工作,不仅关乎当地农民的生计,更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通过制度创新和科技支撑,双鸭山市正逐步构建起黑土地保护的长效机制。
下一步,双鸭山市将继续深化“生态总长制”和“田长制”,加大科技投入,推广成功经验,努力打造黑土地保护的“双鸭山样本”,为子孙后代留下这片珍贵的黑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