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科技赋能:我国聋哑人健康教育的新篇章
创新引领,科技赋能:我国聋哑人健康教育的新篇章
2024年7月,一封来自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让河南省濮阳市的王圣铭一家沸腾了。这个从小在“无声”家庭长大的孩子,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顶尖学府,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他的父母都是因意外失聪的聋哑人,但他们用坚韧和乐观的精神,为儿子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王圣铭的故事,折射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特殊教育,特别是针对聋哑人的健康教育,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目前,我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已超过95%,其中一半以上的学生在普通学校就读。为了满足他们的特殊教育需要,普通学校亟须建立和完善包括盲道、斜坡和扶手在内的无障碍环境。
在教育普惠方面,我国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增加。与2014年相比,2022年我国特殊教育在校生数量增幅达到了133.7%,而中央“特殊教育专项补助经费”只增加了21.9%。对此,应立法确立合理的特殊教育资金投入机制,确保资金投入与现实需求相对应。
数字化教育为特殊教育插上了科技翅膀。2021年《“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指出,要促进医疗康复、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融合,推进特殊教育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建设,推动残疾儿童、青少年相关数据互通共享,开发特殊教育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
心理健康教育是聋哑人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沟通障碍,聋哑人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会遇到更多挑战,因此,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关怀显得尤为重要。
在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一项名为“21天双陪伴”的心理健康教育项目正在实施。该项目通过陪伴师与心理高危学生及其家长的互动,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项目采用“1-3-4”工作机制,即以“长善教育”为核心理念,实施三步流程,采用“定、空、变、通”四阶心理稳定法,逐步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重建。
在具体操作上,教师通过书面语言等方式与聋哑学生进行情感沟通,给予他们成功体验,通过赏识教育培养自信。同时,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帮助他们正视生理缺陷,增强信心。
除了心理健康,耳健康和口腔健康也是聋哑人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一项名为“15分钟教育圈”的创新项目正在推进。该项目将学生走出校门、步行约15分钟可到达的公益性教科文体场域或空间,作为学生课后实践、体验的教育资源加以整体开发与运用。目前,区内已梳理60个科技、文博等资源场馆,形成覆盖全区多层级、均衡化的资源圈,并上线“15分钟教育圈”智慧地图。
在溧水区,特殊教育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打造了特殊教育与生产、服务有机结合的实践育人高地。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特殊教育,支持区特殊教育学校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建立区教育局统筹规划,多部门分工合作的特殊教育工作机制。发挥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区残障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作用。与属地高校、企业合作开展特殊教育实践研究。组织专家讲坛、亲子实践等活动,对残疾学生陪读家长进行指导。
这些创新实践,不仅丰富了聋哑人的健康教育内容,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以王圣铭为代表的聋哑人家庭子女,正在通过努力实现医学梦想。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给予合适的教育和引导,聋哑人同样可以创造精彩的人生。
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实践的深入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特殊教育将更加优质、公平,为每一个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