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1969年,天安门秘密拆除重建,施工时发现神秘木盒和数枚炮弹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1969年,天安门秘密拆除重建,施工时发现神秘木盒和数枚炮弹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VHM47UM05564HMA.html

1969年12月底,党中央秘密开启了一项重大工程——重建天安门。为使破旧不堪的天安门焕然一新,无数工人投入拆除工作中,耗时112天终于将其焕然一新。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此过程中,工人们意外发现一个小木盒和数枚炮弹。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天安门城楼始建于公元1420年,前身是明成祖朱棣参考南京修筑而成的承天门。在此期间,天安门曾先后遭遇过两次大火,一度濒临荡然无存的境地。清朝顺治帝翻修后将其更名为天安门,结果八国联军的入侵又把天安门卷进了战火,使其又一次遭到了破坏。

1949年1月,北京和平解放后,傅作义方的代表将天安门城楼的钥匙交给了我军代表。时隔近五百年的战火洗礼,这座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的古老建筑,如今却变成了布满淤泥和杂草的断壁残垣。目睹作为民族象征的天安门城楼落败至此,党中央领导人都感到无比痛心。

而随着1965年河北邢台爆发6.7级强震,天安门城楼的破损变形愈发严重,已经濒临其所能承受的最大极限。天安门城楼是见证过开国大典的历史性建筑,毛主席还曾在此检阅过军队和群众,重要性不言而喻。天安门城楼的修缮问题,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1968年3月,天安门城楼管理处向党中央递交报告,详细列出了天安门城楼存在的立柱腐朽、梁架朽裂、天花板倾斜等问题。结合实际情况看,修缮已经不能彻底修复天安门城楼。于是经过商讨,建筑专家们又给出了另外三套解决方案。

第一种方案,将天安门拆掉重建,内部建筑结构替换为钢筋混凝土;第二种和前者思路一致,不同是采用新木作为建筑材料;第三种是只拆除城楼,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予以重建,但城台仍保持原有的模样。再三甄选后,党中央最终敲定一号方案,重建就此提上日程。

天安门城楼的重建开始了,但如此复杂的大工程,要让谁来主持全局呢?周总理为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精挑细选,最后将重任交给了来自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的八级木工姚来泉。此人制作的“祖国山河一片红”模型车曾出现在国家邮票和日历上,技艺相当出类拔萃。

接到任务时,姚来泉不过四十出头,却凭借着丰富的经验被组织任命为木工组组长。1969年12月25日,姚来泉和500余名技术人员来到天安门城楼前集合,在获悉任务内容后便开始着手绘制图纸。随后,姚来泉等人铆足精神,正式开始了重建天安门城楼的工作。

若要将天安门城楼重焕往日光彩,摆在姚来泉等人面前最首要的,便是如何将原有的旧建筑拆卸下来。天安门内部的双步梁、三步梁这些地方用到的都是木质材料,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枯朽腐坏。更糟的是,这些木材里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用的劣质木。

天安门城楼的建筑结构复杂,因而在开工之初,技术人员中曾存在不少异音。有人建议将工程交给外国团队,也有人建议对天安门的某些部分进行改动,但都被毛主席和周总理拒绝了。在回复给姚来泉等人的批示中,毛主席用八个字作出明确表态:


“原样不动,尺寸不变。”

为尽可能还原天安门城楼的面貌,姚来泉等人可谓费尽心思,做了不少准备。他们先是将每个木块都明确标好了序号,随后又根据草图将它们进行反复拼接。在明确天安门城楼的结构后,姚来泉等人开始动手拆卸旧城楼。这时候,指挥部忽然又向姚来泉下达了一道命令。


“去找两个你信得过的人,然后去天安门最高处的脊瓦处,找到最中间的位置,做好标记再向上级复命。”

姚来泉压下了心中的疑惑,因为在那个时候,天安门城楼的重建是严格对外保密的。因为涉及到国家机密,政府将整个天安门城楼都用棚子遮挡起来,往来其中的只有姚来泉和其他技术人员以及工人。他想,指挥部提出如此要求,一定是因为那里存在什么重要秘密。


于是,姚来泉带领着两名经验老练的工人爬上了城楼的屋梁,向他们分配了任务。两个工人分别从左右向中间数脊瓦,数到最后五块时要立刻做好标记。这些脊瓦厚60厘米、宽80厘米,每块都分量很重。因此当找到正中间那块脊瓦时,姚来泉他们费了好大劲才将其撬开。

姚来泉和两名工人原本想徒手挖出来,但奈何脊瓦实在太重,人只靠一双臂膀根本搬不起来。没办法,姚来泉只得让工人们用撬棍边撬边砸,这才顺利将那块脊瓦挪开。姚来泉正要将脊瓦交给现场的专家,可当看清脊瓦下的景象时,他的眼睛忽的就瞪大了。

只见位于正中间的那块脊瓦之下,竟静静地躺着一个绘有“二龙戏珠”的小木盒,姚来泉凭盒面猜测这是由金丝楠木制成。打开盒子并不费力,里面放着一块覆盖了朱红色粉状物的红宝石,以及黄豆、高粱、黑豆等做成的“五彩粮”。这些东西,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

姚来决定将小木盒交给专家进行研究。经过观察,专家指出粉状物其实是朱砂,盒子里的东西都是用来镇宅辟邪的。时过境迁,这些东西已经没有还原的必要,所以姚来泉选择用一块高17厘米、宽12厘米、厚3厘米的汉白玉石提代了小木盒。而木盒,则直接被上交国库。


接下来,姚来泉继续组织和技术人员和工人重建天安门城楼,将城楼的旧地基铺上了40公分的洋灰。同时,姚来泉还将之前拆下来的木料稍作加工后重新运用到城楼重建中,质量和那些从海南运来的好木料一样上乘。可以说,姚来泉将“废物利用”充分运用到了极致。

此外,为了便于日后记者们或者游客前来拍摄,姚来泉他们还将检阅台的栏板缩小了一些。这样内部的空间范围不仅能得到扩大。来这里拍照的人再也不怕没法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在城楼内的休息室也进行了整体翻修。但在拆除西山墙时,众人又遇到了意外。

原来,有一位工人在施工时发现了一大块金属,经确定后是一枚直径约9.5米、高约45厘米的炮弹。而在之后,其他工人又陆续发现了六枚一模一样的炮弹,它们都和第一枚一样保存完整。虽然不知其具体来源,但为了不影响施工进程,人们还是将炮弹交给了公安部门。

在姚来泉等人的齐心合力之下,天安门城楼的重建进展迅速,至1970年4月初已将近竣工。此时主体工程进行到了外部装修环节,有人建议用革命图案替代龙形,但周总理却拒绝了。最终,天安门正脊仍采用龙形,只是琉璃瓦的图案被翻新改成了向日葵。


而重建天安门的最后一步,则是将直径1.7米的巨型国徽挂到城楼上。为了让国徽的中心线和北京的中轴线完美重合,姚来泉指挥着工人们来回调整,最终耗时数小时后顺利挂到了指定位置。1970年4月7日,历时112天的昼夜奋战,崭新的天安门城楼终于顺利问世了!

天安门的重建,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项特大成就,仅参与施工的工人便有2700余人之多。翻新后的天安门城楼具备了九级抗震能力,同时还配齐了各类设施,整体质量较以往有了更高水平的提升。如今的天安门依旧以坚稳之姿伫立于祖国首都,焕发着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