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炸愈奋”:重庆大轰炸中的民族精神
“愈炸愈奋”:重庆大轰炸中的民族精神
1939年8月,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访问重庆,这是抗战爆发以来首次来华访问的外国政党首脑。在重庆期间,尼赫鲁曾亲身经历5次日机的轰炸,会谈甚至被迫三度中断。他亲眼目睹了重庆人民在轰炸下的坚韧精神,用“愈炸愈奋”来形容重庆人民的这种精神。
残酷的轰炸与不屈的抵抗
从1938年2月到1944年12月,日本对重庆及其周边城市进行了长达6年零10个月的轰炸,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长时间、大规模战略轰炸。据统计,仅1939年5月3日至4日的两次大轰炸中,就有2000余名重庆市民遇难,3000余人受伤,数万间房屋被毁。
1941年6月5日,由于日军的轰炸,造成较场口大隧道内大量无辜百姓窒息及踩踏身亡,史称“六五”大隧道惨案。据统计,整个重庆大轰炸期间,直接伤亡32829人,财产损失高达100亿元法币。
面对如此残酷的轰炸,重庆人民没有屈服。他们展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愈炸愈奋”的国际影响
重庆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和支持。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社论《重庆之屠杀》,谴责日军的暴行。苏联媒体也对日机的暴行表示愤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道:“日本已经作了好几十次的空袭,投下了好几万磅有高度爆炸力的炸弹和燃烧弹,但它不能毁灭这个首都的精神,那已经是很明白的事情了。”
英国驻华大使卡尔评价道:“这儿的断瓦残垣,我们毋庸掩饰,不过重庆人和英国人一样,满不在乎,炸毁的地方,他们已大半的从(重)新建设起来了。……他们和英国人民一样,以不可动摇的坚毅和永久的愉快来接受这些炸弹,每个炸弹带来的爆炸、死亡、毁坏和废墟,看起来使他们的团结越密切,使他们一贯到底的决心越坚固。”
罗斯福总统也致书重庆市民:“远在世界一般人士了解空袭恐怖之前,贵市人民迭次在猛烈空中轰炸之下,坚毅镇定,屹立不挠。此种光荣之态度,足证坚强拥护自由的人民之精神,绝非暴力主义所能损害于毫末。君等拥护自由之忠诚,将使后代人民衷心感谢而永垂不朽也。”
精神的传承与当代价值
“愈炸愈奋”的精神在当代中国依然熠熠生辉。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灾区人民展现了与重庆大轰炸时期相似的坚韧精神。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时,武汉人民“封城”76天,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疫情防控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各种自然灾害面前,中国人民始终展现出团结一致、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这种精神不仅是历史的回声,更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它激励着中国人民在面对各种挑战时,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正如一位参观者所说:“站在遗址前,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我们要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珍惜和平,开创未来。”
今天,当我们站在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前,仿佛还能听到历史的回声。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不仅见证了重庆人民的英勇无畏,更凝结成一种永恒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