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流行“碰肘礼”,你更喜欢哪种施礼?
疫情下流行“碰肘礼”,你更喜欢哪种施礼?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改变了全球的社交方式。在保持社交距离的新常态下,传统的握手、拥抱等接触式礼节不再受欢迎。在这个背景下,一种新颖的问候方式——碰肘礼——悄然兴起,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开来。
碰肘礼的诞生与流行
碰肘礼最早由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医疗队首创。在那次疫情中,医疗队员们为了避免直接接触,开始用碰肘的方式代替传统的握手。这种简单而卫生的问候方式很快在当地流行开来。
2020年,当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时,碰肘礼再次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在美国,许多政客开始公开使用碰肘礼,甚至在一些地区,它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握手致意。新西兰总理杰辛达·阿德恩也公开呼吁国民停止握手、拥抱和碰鼻,转而采用更安全的问候方式。
疫情下的社交礼仪变革
疫情不仅催生了碰肘礼的流行,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改变传统的社交礼仪。在法国,著名的贴面礼几乎消失殆尽。据统计,在法国政府实施居家隔离令前一周,仍有66%的法国人坚持行贴面礼。但到了3月底,这一数字已经骤降至6%。取而代之的是隔着距离互相招呼说“Bises!”或“Bisous!”
在中国,传统的握手礼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种被称为“武汉式打招呼”的新型问候方式应运而生。这种用鞋底互相触碰的“打招呼”方式,最早出现在2020年3月的网络视频中,随后迅速传播至世界各地。尽管这种看似戏谑的问候方式并未成为主流,但它反映了人们在特殊时期对社交礼仪的创新性思考。
与此同时,有着三千年历史的拱手礼在中国部分地区重新受到推崇。这种非接触式的传统礼节,不仅符合现代卫生要求,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的孝道文化。在一些正式场合,拱手礼甚至取代了握手,成为新的社交礼仪标准。
各种施礼方式的优劣比较
每种施礼方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适用场景。握手礼作为现代最普遍的社交礼仪,体现了平等和尊重;贴面礼和碰鼻礼则更多地表达了亲密和友好;而拱手礼和合十礼则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
然而,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这些传统的接触式礼节都面临着卫生安全的挑战。相比之下,碰肘礼和拱手礼因其非接触式的特性,更符合现代公共卫生的要求。它们既保持了社交礼仪的庄重性,又避免了身体接触带来的健康隐患,因此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推广。
未来社交礼仪的发展趋势
随着疫苗接种率的提高和疫情形势的逐步好转,传统的社交礼仪是否会卷土重来?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即使疫情结束,一些卫生、便捷的新型社交礼仪仍可能继续存在。
碰肘礼以其简单易行、卫生安全的特点,很可能在某些场合长期保留。而拱手礼在中国的复兴,也反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重视。这些新型的、改良的社交礼仪,或许将成为未来社交文化的一部分,与传统的握手礼、贴面礼等并存,共同塑造多元化的社交礼仪体系。
在社交礼仪的演变过程中,不变的是人类对尊重、友好和沟通的渴望。无论是传统的握手、拥抱,还是新兴的碰肘礼、拱手礼,它们都是人类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在未来的社交场合中,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元、更包容的礼仪形式,这不仅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那么,你更倾向于哪种施礼方式呢?是传统的握手礼,还是新兴的碰肘礼?抑或是充满文化韵味的拱手礼?每个人的选择都反映了对社交礼仪的不同理解和期待。但无论选择何种方式,最重要的是保持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好,这是社交礼仪最本质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