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祖孙五人蘑菇中毒致1死:这些急救知识你必须知道
南昌祖孙五人蘑菇中毒致1死:这些急救知识你必须知道
近日,南昌市发生一起令人痛心的毒蘑菇中毒事件。丰城市一家祖孙5人因食用农民采摘的野生蘑菇引发中毒,3名儿童被紧急收治在省级儿童专科医院,其中一名8岁孩子因中毒过深,经抢救无效不幸身亡。目前,两位老人在南昌市第三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接受治疗,病情已趋于稳定。
这起悲剧再次敲响了野生蘑菇食用安全的警钟。据专家介绍,毒蘑菇中毒症状复杂多样,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胃肠类型:通常在食后2小时内发病,表现为剧烈恶心、呕吐、腹痛和水样便腹泻,但不发热,病程短,预后较好。
神经精神型:潜伏期为半小时至四小时,症状包括多汗、流涎、流泪、瞳孔缩小、呕吐、腹痛、腹泻、脉搏缓慢等,严重时可出现抽风、昏迷。
溶血型:潜伏期6-12小时,初期为胃肠症状,随后出现皮肤变黄、肝脾肿大、肝区疼痛,严重者可致心律不齐、抽风、昏迷,甚至肾功能衰竭。
脏器损害型:最为凶险,潜伏期10-24小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继而出现休克、昏迷、抽风,全身出血、呼吸衰竭,死亡率极高。
呼吸与循环衰竭型:以中毒性心肌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呼吸麻痹为主,潜伏期20分钟至24小时,死亡率高。
日光过敏性皮炎型:潜伏期24小时左右,手指、脚趾、上肢和面部出现皮疹,甚至疼痛、肿胀。
一旦发生毒蘑菇中毒,应立即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立即催吐:在患者意识清醒的情况下,让其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筷子或压舌板刺激咽部引发呕吐,重复至胃内容物吐净。
保留样本:收集剩余蘑菇、呕吐物或排泄物,密封保存,供医生鉴定毒素类型。
初步补液:饮用少量淡糖盐水(500ml温水+少量糖盐),防止脱水休克,但昏迷者禁灌水。
紧急送医:拨打急救电话或立即前往医院,途中保持患者侧卧(防呕吐窒息),注意保暖。告知医生误食时间和症状,携带蘑菇样本加速诊断。
专家特别提醒,民间流传的许多毒蘑菇识别方法并不可靠:
- 颜色鲜艳的蘑菇不一定有毒,如褶孔牛肝菌是可食用的,而灰花纹鹅膏却剧毒。
- 生长环境与毒性无关,松树下也可能生长毒蘑菇。
- “银针验毒”对毒蘑菇无效,因为毒蘑菇不含硫或硫化物。
- 有分泌物或受伤变色的蘑菇不一定有毒,如松乳菇、红汁乳菇都是可食用的。
- 虫叮咬过的蘑菇也可能有毒,如剧毒的鹅膏成熟后也会生虫。
- 煮沸、晒干等传统方法不能去除毒蘑菇的毒素。
预防毒蘑菇中毒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不采食野生蘑菇。专家建议,不要轻信个人经验或民间传说,即使是熟悉的野生蘑菇,也可能因环境变化而产生毒素。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安全,请远离野生蘑菇,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经过检验的食用菌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