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岛核污水排海:全球环境警报拉响!
福岛核污水排海:全球环境警报拉响!
近日,外交部发布消息称,日本接受对福岛核污染水开展国际监测。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研究员姚子伟表示,尽管我国管辖海域辐射数据正常,但未来几十年内放射性核素随核污染水进入海洋并不断传输迁移,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仍需持续关注。专家指出,福岛核污水排放可能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影响全球海洋环境稳定及人类健康。中国坚决反对日本单方面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呼吁建立独立有效的长期国际监测安排,共同维护全球海洋环境安全。
核污水排海:一场持续30年的环境考验
2023年8月24日,日本政府正式启动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计划。根据计划,核污水排海将持续至少30年,2023年度将分4次排放约3.12万吨核污水,每次排放量约为7800吨,完成首次排放需要17天左右。
这一决定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中国作为重要利益攸关国之一,坚决反对这一做法,并敦促日本履行国际法义务,确保排放不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负面影响。
环境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长期威胁
专家指出,福岛核污水排海将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长期危害。核污水中含有的放射性核素,如氚、碳-14、锶-90、碘-129等,即使经过处理也难以完全去除。这些物质具有极强的放射性和毒性,可能通过食物链传导和累积,对海洋生物造成放射性污染,严重损害海洋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
德国海洋科学研究所的研究显示,从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3年后美国和加拿大将遭到核污染影响,10年后蔓延至全球海域。美国海洋实验室协会和夏威夷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家也对日本的数据表示质疑,认为存在诸多风险与不确定因素。
国际反应:支持与反对的声音
国际社会对日本核污水排海的反应呈现两极分化。中国、韩国、朝鲜等国家表示强烈反对,而美国、欧盟、法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则表示支持。太平洋岛国中,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帕劳、库克群岛表示支持,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则表示反对。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提交的140页安全审查报告认为,日本的排放计划符合国际安全标准。然而,联合国人权专家对此表示担忧,指出ALPS技术未能完全处理核污水中的放射性元素,可能影响太平洋区域数百万人的生命和环境。
未来展望:建立独立监测机制是关键
面对福岛核污水排海带来的全球环境警报,专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 完善国际法框架,明确核污染损害赔偿责任机制
- 成立国际第三方检测机构,实现数据共享和公开透明
- 加强太平洋沿海水域长期监测,研究放射性核素迁移规律
- 建立跨国家、跨部门的合作机制,共同应对核污染风险
中国作为受福岛核污水影响的主要国家之一,已采取多项措施,包括组建国家应对福岛核污水排海风险监测预警机构,持续开展相关海域的放射性监测,加强与其他环太平洋国家的合作,以及加大对进口海产品等的放射性污染监测力度。
福岛核污水排海问题不仅是一个环境议题,更是一个关乎全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挑战。在这一问题上,国际社会需要携手合作,共同应对这一前所未有的环境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