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布校外培训合同示范文本,家长如何用好这份“护身符”?
教育部发布校外培训合同示范文本,家长如何用好这份“护身符”?
近日,教育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首个全国性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这份示范文本详细规定了培训收退费程序、违约责任等关键条款,旨在有效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行为,保障学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专家认为,这一举措将有助于减少校外培训纠纷,提高行业透明度。
合同示范文本的重要意义
教育部办公厅和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在通知中指出,推行《培训合同(示范文本)》是落实“双减”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规范合同内容,可以有效化解校外培训收退费纠纷,保护合同当事人合法权益。
示范文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力和权威性。
如何选择正规的培训机构
济南市教育局提醒家长,在选择校外培训机构时,首先要查看机构是否具备合法资质。正规的培训机构需要同时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这些证照应该在机构显眼位置悬挂展示。
此外,家长还可以通过教育部推出的“校外培训家长端App”查询机构资质,或者查看当地教育局官网公布的“白名单”。选择被列入“白名单”的机构,可以有效避免遇到无证经营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培训机构。
签订合同的关键注意事项
在签订培训合同时,家长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关键条款:
培训内容和时间:明确课程的具体内容、课时数量、上课时间以及培训期限。确保这些信息与机构的宣传承诺一致。
收费标准和退费条款:仔细阅读费用标准、支付方式以及退费条件。特别要注意是否有“霸王条款”,如“一经缴费概不退款”等不合理规定。
师资信息:确认授课教师的资质,包括教师资格证或相关专业能力证书。对于学科类培训,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
安全和隐私保护:了解机构的安全保障措施,包括场地安全、消防安全等。同时关注个人信息保护条款,确保学生信息不会被滥用。
违约责任:明确双方的违约责任和纠纷解决方式。这有助于在发生争议时,有据可依,依法维权。
合理缴费和资金安全
根据相关规定,非学科类培训的缴费应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次性交费的时长不应超过3个月或60课时,且费用总额应保持在合理价位内。家长应该通过正规渠道缴费,不要轻信机构的口头承诺,避免通过微信、支付宝等个人账户直接转账。
同时,建议家长使用教育部推出的“校外培训家长端App”进行缴费。该平台可以确保资金进入监管账户,提供安全保障。
维权途径
如果发现培训机构存在违规行为,家长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维权:
向当地教育部门举报:提供违规培训的具体证据,如合同、缴费凭证等。
消费者协会投诉:通过消费者协会进行维权,寻求法律援助。
法律诉讼:在必要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社会监督:通过媒体曝光违规行为,借助社会舆论力量推动问题解决。
近期,多地通报了违规校外培训案例。例如,无锡市查处了6起违法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案件,涉及多家培训机构和个人。这些违规机构存在消防安全隐患、退费难等问题,给家长和学生带来很大困扰。
通过使用合同示范文本和遵循相关提示,家长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孩子的权益,选择正规、安全的校外培训机构。同时,这也能够促进校外培训市场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