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如何守护漓江生态?
桂林市如何守护漓江生态?
漓江,这条流淌在广西东北部的河流,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被誉为“山水甲天下”。从桂林到阳朔,83公里的水路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然而,这幅美丽的画卷也曾因污染而蒙尘,桂林市如何守护漓江生态,成为一道亟待解决的课题。
从污染治理到生态修复:漓江保护的40年历程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漓江水体清澈透明,无臭无味。然而,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开始污染漓江。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漓江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项目之一,治理工作正式启动。
多管齐下的保护措施
工业污染治理:从1973年到1990年,桂林市共上废水处理设施143套,设计处理能力达8.61万吨/日。工业废水处理率从1981年的10.75%提高到1990年的60.20%,每年去除各类污染物质10多万吨。
旅游船只排污管理:1986年至1987年,桂林市投资31.73万元改造漓江旅游船只112艘,增设粪便集装设施。同时,投资29万元在漓江沿岸建粪便无害化处理站三座,投资31.4万元建粪便处理船一艘,有效解决了旅游船只的排污问题。
支流截污工程:2015年至2016年,桂林市实施漓江(城市段)排污综合治理和市区黑臭水体整治项目,总投资4.67亿元。项目新建截污管网覆盖全市主要建成区,新建污水管道41130米,清淤7980米,砌筑河道护堤4500米。目前,污水集中处理率已超过97%。
环境监测:自1979年起,桂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就开始对漓江及其支流进行水质监测,每年获取监测数据3800多个,为科学保护漓江提供了数据支持。
生态保护的法规保障
2021年11月26日,桂林市人大常委会公布《桂林市灵渠保护条例》,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明确了灵渠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规定了保护、管理和利用活动的具体要求,为漓江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漓江生态保护仍面临诸多挑战。漓江流域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土层稀薄,植被生长困难,一旦破坏很难恢复。此外,流域内自然保护区之间缺乏生态廊道,物种基因交流受阻,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亟待完善。
为应对这些挑战,广西自然资源厅提出按照“流域尺度,水体连通,山水(生境)互通,廊道畅通”的思路,全面统筹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下一步,广西自然资源部门将以解决漓江流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为导向,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与石漠化治理,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
漓江的生态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桂林市通过持续的治理和保护,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随着各项保护措施的深入实施,漓江这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必将更加绚丽多彩,继续为子孙后代带来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