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道冠军举报村霸:乡村治理再掀波澜
柔道冠军举报村霸:乡村治理再掀波澜
近日,两起村干部被举报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起是国家柔道队现役运动员、柔道全运会冠军马端斌实名举报老家辽宁本溪桓仁县五里甸子镇桦树甸子村两任村支书刘忠军、刘忠和贪腐;另一则是山东龙口市北皂前村主任谢恒愉举报原村支书谢德聚涉嫌贪污腐败。这两起事件不仅揭示了乡村治理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凸显了法治思维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性。
权力监督缺失:村干部腐败的温床
在马端斌举报的案件中,调查发现两任村支书存在“搞一言堂”的问题,村主任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村委干部相继辞职。而在山东龙口市北皂前村,原村支书谢德聚更是利用关系或通过暴力、胁迫等手段打压村民,违规操作村两委选举,长期把持基层政权。
这些案例暴露出当前乡村治理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监督。一些村干部利用职权之便,大肆侵吞集体资产,挪用惠农资金,甚至通过暴力手段维护自己的“统治”。而由于监督机制的缺失,这些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进一步助长了腐败行为的蔓延。
上级部门怠政懒政:问题处理陷入困境
在山东龙口市北皂前村的案例中,尽管审计部门已经查实谢德聚存在涉嫌侵占集体资金、公款私存、偷逃税款、违规挪用村民房款和购置车辆等问题,但他仅受到两次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相关问题至今未得到妥善处理。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处理方式,不仅无法有效震慑腐败分子,反而会助长他们的嚣张气焰。
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部分上级政府部门的怠政懒政问题。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面对基层腐败问题时,往往采取“捂盖子”“踢皮球”的态度,不愿深入调查,更不愿触及深层次矛盾。这种做法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进一步激化矛盾,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基层民主流于形式:村民监督作用有限
在马端斌举报的案件中,调查发现“基层民主受到严重破坏,村委工作几乎陷入瘫痪”。而在山东龙口市北皂前村,村民多次向龙口市政府、市纪委监察委反映情况都得不到处理。这些案例反映出当前乡村治理中另一个突出问题:基层民主流于形式,村民监督作用有限。
一些村干部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采取各种手段打压村民,破坏基层民主制度。他们通过操纵选举、威胁恐吓等方式,阻止村民参与村务管理,使村民自治制度形同虚设。而一些上级政府部门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往往采取回避态度,不愿深入调查,更不愿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奶酪”。
法治思维引领:乡村治理的破局之道
面对乡村治理中的种种困境,如何破局?专家建议,应充分发挥法治思维的引领作用,将乡村治理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这不仅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更需要在实践中落实法治精神,确保乡村治理在法治框架内运行。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强化法治思维,完善基层反腐制度。要建立健全乡村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村干部的权力边界和责任范围,确保乡村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对腐败行为零容忍,让法律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二是发挥“软法”作用,结合村规民约等传统治理方式。在法治框架下,充分运用村规民约、宗族规范等“软法”资源,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反腐的局面。通过培育村民的法治意识和自治能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三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治理能力。要优化权责配置体系,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乡村基层下移。同时,要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干部的治理能力,确保各项政策在基层得到有效落实。
四是推进乡村信息化建设,增强治理效能。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乡村治理过程,提高治理效率和精准度。通过建立智慧治理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让科技成为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坚持法治思维,不断创新治理方式,才能真正破解乡村治理难题,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