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非遗:潭山飘色的艺术魅力
广州非遗:潭山飘色的艺术魅力
潭山飘色是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潭山村的传统民俗活动,起源于明代,由福建莆田传入。这一活动最初与冈尾社十八乡的庙会和洪圣诞巡游相关,后逐渐发展成为潭山村独特的文化象征。
历史沿革
潭山飘色始于明代,最初因庆祝村民许大成高中进士而举办,但后来被视为不祥之举一度停办。1986年,在村委会和艺人的努力下,潭山飘色得以恢复,并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吸收了沙湾飘色、员岗跷色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艺术特色
潭山飘色以“新”(主题新颖)、“奇”(造型奇特)、“精”(制作精巧)、“明”(色彩鲜明)为特色,通过历史故事和人物形象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举行的大型巡游活动中,近400人的队伍展示出18板各具特色的飘色和16板乞巧,吸引了3万多群众驻足观赏。
制作工艺
飘色的关键在于色梗的设计制作,需要巧妙地将故事情节与力学原理结合,同时注重人物造型的精美和色彩的搭配。每台飘色由2个“色仔”“色女”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由村民用“色柜”抬着出游。事前,组织者以父母双全、长相俊美、意志坚定、胆大开朗、品学兼优为条件,采取自愿原则,挑选一批8-10岁的童男童女,利用业余时间集中培训后成为“色仔”“色女”,这被当地民众视为荣耀。
色柜、色架依照传统制作,色柜为正方形,四面绘上彩画,柜内压上几块大石头,以保持平稳,色梗是一条精心锻造的纤幼钢枝,安插在色柜上。飘色中的人物,站在色柜面上凌空而起的称为“上色”,也叫做“飘”,坐在色柜面上的称为“下色”,也叫做“屏”。人物主要靠“色梗”支撑。“飘”与“屏”互相辉映,构成完美的飘色整体。飘色的迷人魅力在于“飘”,“色仔”或“色女”左足立于一根“桃枝”上,右足摆动,身体凌空无凭,似无依托,令人惊奇。
另外,每台色柜有一位专人举着长木丫,中途帮助“上色”避开障碍物,并给“色仔”“色女”送茶擦汗,起着保护作用,使少儿每次活动后保持身心愉快。
现代传承
潭山飘色在现代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不仅定期举办巡游活动,还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传承人。2000年潭山村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潭山飘色队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潭山飘色不仅是表演艺术,更是当地神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农历三月廿三娘妈诞为契机,通过巡游展现村民对天后的崇敬,体现了深厚的文化传承和社区凝聚力。
潭山飘色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意义,展现了岭南地区独特的人文风貌,是值得珍视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