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红霞委员:用营养标签守护食品安全
黄红霞委员:用营养标签守护食品安全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黄红霞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提出,要通过推广营养标签来提升食品安全。她建议开展营养标签试点行动,引导企业在显著位置标注“低盐”、“低脂”、“低糖”等标识,并利用智能化手段让消费者更好地理解营养成分,从而促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这一提案的背后,是我国居民饮食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据《柳叶刀》杂志2019年发布的研究显示,我国因饮食结构问题造成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癌症死亡率均居世界人口前20位大国之首,其中最主要致病因素是高钠饮食、低全谷物饮食和低水果饮食。因此,通过营养标签来引导健康饮食,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营养标签是向消费者提供食品营养信息和特性的说明,也是消费者直观了解食品营养组分、特征的有效方式。根据《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我国自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要求预包装食品必须标示营养标签内容。这一举措的意义在于:
- 宣传普及食品营养知识,指导公众科学选择膳食;
- 促进消费者合理平衡膳食和身体健康;
- 规范企业正确标示营养标签,科学宣传有关营养知识,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目前,国际上已有74.3%的国家实施了食品营养标签管理制度。美国早在1994年就开始强制实施营养标签法规,我国台湾地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也已对预包装食品采取强制性营养标签管理制度。
然而,我国食品产业在营养标签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 大众化食品忽视营养均衡;
- 特定人群食品开发不足;
- 功能食品转化滞后;
- 特医食品收费及规范化管理亟待解决;
- 营养标签内容过于简单。
为解决这些问题,黄红霞委员提出了以下建议:
提高创新研发水平:整合科研力量,加大科研投入,聚焦中国特色食品和食药两用食材;利用基因编辑、畜禽遗传改良等培育技术改善农产品品质;开发新型食品功能因子和天然添加剂;改造生产工艺,开发适应营养食品生产和包装的新技术、新包装、新装备及新厨具;建立食品安全与营养大数据平台。
培育消费市场:壮大临床营养师队伍和营养指导员队伍,加大科普宣传和营养指导;推动营养师和厨师协同、医院与企业协同,推动中医药膳食配方和食养处方落地转化为“成品”;建设一批营养健康示范食堂、餐厅、学校等。
开展营养标签试点行动:推广食品包装正面标识,引导企业在显著位置标注“低盐”“低脂”“低糖”等简单易懂的标识内容;推广数字标签,通过语音识读、视频讲解等智能化辅助手段,让消费者“读得懂”营养标签。
加强特医食品临床规范化管理:加快制定特医食品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研发具有疾病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特医食品;深入开展特医食品临床研究;加强医疗机构营养科室建设,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营养治疗模式。
营养标签的推广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通过营养标签,消费者可以更方便地识别食品的营养成分和保质期,从而避免购买过期食品。同时,营养标签还能帮助消费者根据个人需求选择更健康的食物,如低盐、低脂、低糖等选项。
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判断食物是否过期:
- 查看外观与气味:留意颜色变化、霉斑或异常气味;
- 触感测试:如干货粘连或有虫蛀迹象,则不宜食用;
- 少量尝试(仅限安全范围内):若口感异常,立即停止食用。
通过推广营养标签,可以进一步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帮助消费者做出更明智的购买决策。同时,这也将推动食品行业向更健康、更安全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