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最新考古发现揭示海上丝绸之路繁华盛景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最新考古发现揭示海上丝绸之路繁华盛景
2021年,在浙江温州鹿城区望江东路东段的基建考古工作中,一座震惊考古界的千年古港重见天日。这座名为朔门古港的遗址,不仅规模庞大、遗迹丰富,更以其完整的港口体系和清晰的年代序列,填补了我国海丝申遗体系中港口类遗产的关键缺环,被誉为“国内唯一、世界罕见”的重大发现。
最新发现:码头、沉船与人骨遗存
2023年11月,在“海丝之光”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暨学术交流会上,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又传来重要发现。考古工作者在新一轮发掘中,找到了1座不晚于北宋的码头和1艘古代沉船。更令人惊喜的是,在原有2号沉船附近,还发现了古代的人骨遗存。
新发现的9号码头是一个相当完整的台阶式码头,其保存状况之好,令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赵云惊叹:“这是我见过的‘海丝’遗迹中保存状况最好的一座古码头。”
出土文物:龙泉青瓷与玻璃器的贸易密码
自2021年发掘以来,朔门古港遗址已出土各类文物5000多件,瓷片达20余吨。其中,龙泉窑青瓷是出土数量最多的瓷器品类,总计55285件(片),占出土瓷器总数的一半以上。
复旦大学教授沈岳明指出,这些龙泉窑青瓷大部分没有使用痕迹,贸易瓷属性明显,进一步证实了温州港作为龙泉窑瓷器外销重要启航港的地位。
除了瓷器,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玻璃器残件。考古人员对玻璃发簪残件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些发簪主要分为钾钙玻璃和钾铅玻璃两大类。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馆员成倩认为,这两类玻璃产品随着航线的扩大,与陶瓷贸易品一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国内其他地区,甚至海外。
动植物遗存:揭秘千年商港的繁华
考古人员通过浮选方式,在92升土样中收集到53个种属的13748件动植物遗存,这些遗存均出自宋代地层。其中,南宋地层中出土的大量棒锥螺壳顶带有食用行为造成的损伤痕迹,表明当时温州地区已有食用螺类的传统,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历史价值: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
朔门古港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遗址中发现的各类遗迹和遗物,从码头建筑到沉船遗存,从瓷器贸易到日常生活,共同勾勒出一幅宋元时期温州港繁荣景象的生动图卷。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表示,朔门古港遗址的发掘,从遗迹到遗物,为海丝提供了充分证明,是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国门和走进国门的一次重要发掘,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进入鼎盛的充分证据。
目前,朔门古港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已入选2023年度全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这一重大考古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更为温州这座千年古城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随着后续研究的深入,相信这座千年古港还将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