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咸鸭蛋:乡村振兴的“金蛋蛋”
高邮咸鸭蛋:乡村振兴的“金蛋蛋”
“未识高邮人,先知高邮蛋。”这句流传已久的民谚,道出了高邮咸鸭蛋的独特魅力。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高邮咸鸭蛋不仅以其鲜、细、嫩、红、沙、油的风味闻名遐迩,更以其庞大的产业规模和显著的经济效益,成为乡村振兴的“金蛋蛋”。
地理标志产品,品质卓越
高邮咸鸭蛋,江苏省高邮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独特品质源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精湛的制作工艺。高邮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的里下河地区,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境内湖荡连片,沟河纵横,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拥有水域面积7.2万公顷(境内的高邮湖为全国第六大淡水湖),为高邮鸭繁衍和生息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高邮咸鸭蛋采用特色辅料和传统配方、工艺腌制而成。高邮麻鸭所生的蛋,蛋质细,黄油多,平均每只重105克左右,比普通鸭蛋约重30克。高邮鸭蛋以双黄最为独特,蛋黄色泽红润,油脂亦多,为其他地方鸭蛋所难以比拟。高邮咸鸭蛋(生)蛋白清薄透明,蛋黄凝重厚实,具有独特鲜味。高邮咸鸭蛋软罐头(熟)蛋白鲜、细、嫩,蛋黄红、沙、油,具有特有风味。
高邮咸鸭蛋营养丰富,含有人体必需的锌、锗、硒、钙等元素。中医认为,咸鸭蛋蛋黄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所以对于人体肝脏具有很好的维护作用,可以清肝毒,提高肝功能。咸鸭蛋还拥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磷、铁、钾等,这些都是贫血的人所缺乏的营养物质。
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高邮咸鸭蛋产业蓬勃发展,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据统计,高邮市年加工各类蛋品约12亿枚,总产值达50亿元。养殖规模达800万只,年产量18万吨。全市有鸭蛋生产企业100多家,其中年产量500万枚以上的规模企业30多家。
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据统计,高邮咸鸭蛋产业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近10万人。同时,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高邮市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水资源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发展绿色生态养殖,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文化传承,品牌闪耀
高邮咸鸭蛋的成功,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严格的品牌管理。高邮咸鸭蛋有着千余年的历史传承。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里有记载,苏州、扬州一带已大量腌制咸鸭蛋,而且可以久藏。高邮人养鸭、腌制咸蛋之事,北宋文学家秦观的诗文中也有提及。他曾以鸭蛋馈赠其师友——时任徐州太守的苏东坡。据记载,早在乾隆年间高邮咸鸭蛋就已经是席上珍品。清代文学家、美食家袁枚曾在《随园食单》中指出:“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红而油多。”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高邮第一家蛋品企业——裕源蛋厂就已问世。
2002年4月,高邮鸭蛋被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现更名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07年11月,高邮鸭蛋被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地理标志商标”。2008年2月,高邮咸鸭蛋的传统制作工艺入选第一批高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高邮咸鸭蛋制作技艺正式入选扬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6年1月,高邮咸鸭蛋制作技艺入选江苏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7年9月,高邮鸭蛋获得“江苏十大人气地理标志品牌产品”第二名。
在电商信息爆炸的今天,高邮咸鸭蛋的话题度依然不减,在各大媒体平台上都有活跃的标签。这得益于高邮市对品牌品质的严格把控和对传统文化的持续挖掘。高邮市监局、农业农村局及协会组成的“高邮鸭蛋”品牌维权执法组,不定期对相关蛋品加工企业进行质量检测和专项检查,确保产品质量。同时,高邮市还积极发展与鸭蛋相关的文化事业,推动鸭蛋文化与旅游、艺术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高邮咸鸭蛋的成功经验,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启示。通过发挥地域资源优势,传承创新传统工艺,挖掘文化内涵,加强品牌建设,一个小小的咸鸭蛋,不仅成为了农民增收的“金蛋蛋”,更成为了展现中国乡村发展新面貌的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