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画像新发现,揭秘圣人真容!
孔子画像新发现,揭秘圣人真容!
近日,考古学家在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发现了一面汉代铜镜,其背面浮雕着最早的孔子画像。这不仅颠覆了我们对孔子形象的传统认知,还揭示了古代工匠卓越技艺和对圣人的崇敬之情。从汉代到现代,孔子的形象经历了多次艺术风格的演变,而这些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审美和文化背景。这一新发现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位伟大思想家的真实面貌及其深远影响。
最早的孔子画像:海昏侯墓的惊人发现
2025年,在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面独特的汉代铜镜,其背面浮雕着最早的孔子画像。这面铜镜实际上是一个集屏风、衣镜于一体的“屏镜”,出土于刘贺墓主椁室的西室。
这面屏镜由镜背、镜体、镜掩(镜盖)、镜架等组成。其中,镜背为木质,表里均髹红漆,孔子及其弟子画像就绘于其上。画像上的孔子头戴小冠、身穿深衣长袍,腰部有束带,脚上穿翘头履,面目并不清楚但可见长须。
镜体为光洁的矩形铜板,出土时从中间断裂,无纹饰,仅有分布在四角和中间的5个半圆形镜纽及平直宽厚的镜缘;镜掩为绘有玄鹤图案的漆件,结构似门户,两扇开合,守护铜镜;镜架为长方形,四周用厚方木做框架,出土时破裂成多块。
为什么说它是多功能家具呢?“衣镜上有一篇19行的《衣镜赋》,其中有‘修容侍侧兮辟非常’的描述,‘修容’和‘侍侧’分别点明了文物兼具衣镜和屏风的功能。”历史学者、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博士王楚宁认为,也可以说,这是一架两扇式嵌镜屏风。
由于衣镜出土位置的附近发现榻足、漆案等物,按照汉代“事死如生”的葬俗,专家推测其使用环境与北关一号汉墓石屏风上描绘的宴饮场景接近,应该是围绕床榻摆放,可挡风;镜掩面向床榻,方便使用者开镜修容。
孔子徒人图漆衣镜上的合页。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供图
据悉,屏风的使用在西周初期就已开始,当时是天子专用的器具,象征帝王权力。到春秋战国时期,屏风的使用已相当广泛,出现了精巧的座屏。再到汉代,屏风的使用更加普遍,尤其是漆屏风,属于考究的家具,只有富贵人家才能拥有。汉代《盐铁论·散不足》中有关于“一屏风就万人之功”的记载。
“据史料记载,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上流阶层以崇儒为时尚。在这种背景下,室内装饰也开始出现圣贤像。因为屏风不是古代丧葬制度中的必备品,推测这件屏风是刘贺生前所用。”张仲立说,刘贺将绘有圣贤像的屏风放在案边,是为了能够随时瞻仰圣人风采、接受熏陶。
目前,孔子徒人图漆衣镜仍处于文保修复阶段,博物馆中展出的是文物复制件。据杨军介绍,预计2026年底前会完成这件文物的修复工作。
孔子画像的历史演变:从汉代到明清
孔子画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最早的孔子像是在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的漆衣镜上,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此后,历代都有孔子画像的创作,展现了孔子形象的演变过程。
魏晋以后,孔子成为文人画家喜欢表现的人物。西晋太康中,益州刺史张收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东晋顾恺之、王廙、戴逵等,南朝陆探微、刘滇、张僧繇等都画过孔子。
唐代时孔子被封为“文宣王”,各地建孔庙,为孔子塑像。孔子画像和塑像大量出现。阎立本、吴道子、周昉等都画过孔子。吴道子的《先师孔子行教像》有“双绝”之誉,盖孔子为“文圣”,吴道子为“画圣”,一图见两圣,是为双绝。这幅孔子像是迄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孔子“标准像”。
为孔子画像代不乏人。明代出现了按编年顺序反映孔子一生言行事迹的连环画册。这些画册被称作“圣迹图”。今天我们见到的各种“圣迹图”,应以明正统九年(1444年)张楷序刊的“圣迹图”木刻本为最早。清代改琦手绘的《孔子圣迹图卷》现存10幅,属名家真迹。
两幅明代佚名画家的《孔子燕居像》是流传较广的孔子像。
近代以来孔子画像更是数不胜数。任伯年、徐悲鸿、黄羲、戴敦邦、刘国辉、毕建勋、马振声、黄发榜、冯远、于受万、孔维克等名家都创作过相关画像。
孔子画像的学术意义: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
汉代孔子见老子的画像不仅是艺术作品,更反映了汉代人对孔子和老子的认识,以及尊师重道的思想。这些画像在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的社会、思想史意义
- 汉人心目中的孔子和老子(附:晏子、周公、左丘明)
- 项橐:汉代人的幽默?
- 学圣与尊师
- 图谱的两个传统和圣人是否可学
- 墓主身份与“邹鲁守经学”
孔子画像的文化意义:传承儒家文化的载体
孔子画像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儒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从最早的海昏侯墓漆衣镜到历代画家的创作,这些画像展现了孔子形象的演变过程,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审美和文化背景。
孔子画像的文化意义在于:
传承儒家文化: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其画像成为传播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
塑造文化认同:孔子画像在东亚、东南亚等儒家文化圈的传播,促进了文化认同和交流。
艺术价值:历代画家的创作展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历史研究:孔子画像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审美和文化背景,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一新发现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位伟大思想家的真实面貌及其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