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37年的婚纱照:一个关于爱情与坚守的故事
迟到37年的婚纱照:一个关于爱情与坚守的故事
在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秦巴山深处,57岁的周红艳终于在女儿的帮助下拍了一张迟到30多年的婚纱照。她和丈夫储召平的爱情始于媒妁之言,经历了贫困、病痛和易地扶贫搬迁等种种考验,最终走到了今天。这张婚纱照不仅是对过去岁月的见证,更是他们平凡而动人的爱情故事的象征。
从媒妁之言到真挚爱情
周红艳和储召平都住在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秦巴山深处的集中村,一个在5队,一个在7队。他们的婚姻始于媒妁之言,没有浪漫的恋爱过程,甚至连婚礼都十分简陋。“没有婚纱,没有车队,连路都没有。”周红艳回忆说,“他就牵着我的手,走了两公里的山路,然后拜堂成亲。”那是1982年,洞房是一间土屋,煤油灯代替了花烛。
尽管如此,爱情却在简单的生活细节中悄然生长。储召平在河北打工时,曾特意为妻子寻找中草药寄回安康;周红艳则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为丈夫着想,常常把更多的肉留给干体力活的丈夫。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却让两颗心越走越近。“他每次从外面回来都给我买礼物,不管是吃的还是用的。我们心里确实有彼此。”周红艳一脸幸福地说。
贫困与病痛中的坚守
然而,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2016年,储召平突发脑溢血,引起并发症,住进了重症监护室。十一天后,才脱了险,医院允许家属在病房外通过手机视频探视。屏幕上,储召平刚睁开眼,揪心了十多天的周红艳忍不住哭喊起来:“你不能扔下我!你要坚强!我爱你!你得活着!”
脱口而出的“我爱你”,成为周红艳余生的动力。她开始学习各种康复训练方法,从怎么搓手指到怎么搓脚腕,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没有我,他没法活;我没他,也活不了!”周红艳坚定地说。
储召平的康复之路漫长而艰辛。为了训练丈夫走路,周红艳常常背着一个木板凳,撑着储召平遛弯,累了就取下来让他坐着,但她自己却一刻不停地给爱人搓脚、搓手、搓背、搓肩。“其实内心想得很简单——只要他活着,陪在我身边就可以了。”周红艳说。
新生活的希望
三年后,储召平渐渐能下地走路,生活一半可以自理。此时,他们的生活也迎来了转机。2018年,周红艳一家和汉阴县十个乡镇2600多名贫困群众一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了离县城不远的新社区。
生活条件改善了,但周红艳心中一直有个遗憾——没有婚纱照。这个心愿终于在2019年10月实现。在女儿储静的张罗下,57岁的周红艳身披一袭白色婚纱,牵着丈夫储召平的手,坐在了摄影师的镜头前。
摄影师让她保持微笑,她笑着笑着,就开始哭。一忍再忍,终究没能忍住——默默流泪变成了低声抽泣,进而又泣不成声。往事历历在目,尤其是储召平生病以来,他们一起熬过的那些直煎人心的日与夜。满腔万语千言,最后又化成了周红艳嘴角保持的一抹微笑。摄影师按下了快门。
这张婚纱照被周红艳挂在卧室床头,成为他们三十多年平凡而动人爱情的见证。正如周红艳所说:“日子好了,说不定哪天就能拍几张婚纱照。”这份迟到的浪漫,见证了他们从青丝到白发的相伴,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不离不弃,相濡以沫。
周红艳和储召平用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彼此扶持,就能携手走向幸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