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传健机长:史诗级迫降背后的英雄故事
刘传健机长:史诗级迫降背后的英雄故事
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从重庆江北机场起飞,目的地是西藏拉萨。机上载有119名乘客和9名机组人员。当飞机爬升至9800米高空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了机舱内的平静。
驾驶舱右侧的风挡玻璃突然破裂并脱落,瞬间失压将副驾驶徐瑞辰半个身子吸出窗外,驾驶舱内温度骤降至零下40度,仪器多数失灵。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机长刘传健凭借过硬的心理素质和高超的驾驶技术,开始了长达34分钟的生死较量。
刘传健回忆说:“整个下降过程中,最为困难的环节是,当我们面临缺氧和寒冷的极端环境时,一方面希望飞机尽快下降到更低的高度,另一方面又担心这个过程中,飞机速度的增加可能导致飞机所承受的冲击力太大,那样的话,飞机的安全又无法保障。”此时此刻,他选择了一个适中的速度,忍受着寒冷、缺氧、座舱释压等折磨,艰难地下降、再下降。
从9800米下降到6600米,再下降到3900米,直到最后落地,前后用了34分钟。半个多小时,一顿饭的工夫,可是,对于刘传健来说,却是人生最为漫长、艰辛的时刻。“当我们飞到崇州上空时,就能看见地面了,虽然飞行速度很快,大概保持在每小时400~500公里,整个脸感觉都被风吹变形了,可是,心里踏实多了。直到接近地面,开始建立02R盲降、准备落地时,我更加自信了。后来,慢慢看见跑道了,我更加确定,一定能安全驾驶飞机着陆了。”
7时42分,在成都机场地面人员的有力配合下,3U8633航班安全落地了。
从空军飞行员到“英雄机长”
刘传健,1972年11月出生,重庆人。1991年8月从四川招飞入伍,进入空军西安飞行学院的前身——空军原第二飞行学院。1993年5月,入伍不到两年,因为表现优秀,他在同期学员中第一批入党。1995年毕业时,他因政治素质过硬、军事技能过硬被留校任教。
在空军期间,刘传健曾担任初教机教员,带教过二十多个学员,成才率接近95%。2006年,他转业到四川航空公司工作,2008年被聘为A320责任机长,2009年获得优秀党员称号。他一直保持良好的安全记录,至今连续10年荣获公司安全星级奖。
英雄背后的训练与坚持
刘传健的成功备降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多年来的严格训练和对飞行事业的执着追求。在空军期间,他接受了严格的飞行特情演练训练,包括通讯故障、仪表故障、座舱盖爆裂、发动机骤停等各种可能影响飞行安全的故障。这些训练为他在关键时刻的冷静应对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刘传健还养成了观看航空题材电影和纪录片的习惯,特别是《空中浩劫》等节目,从中学习和分析各种航空事故的原因和处理方法。这种持续学习的精神使他在面对罕见的空中特情时能够迅速做出正确判断。
事件调查与启示
事后,中国民用航空局对此次事件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报告显示,风挡爆裂的原因为右风挡封严可能破损,导致外部水汽渗入并存留于风挡底部边缘,电源导线被长期浸泡后绝缘性降低,在潮湿环境下持续电弧放电,最终导致双层结构玻璃破裂。
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刘传健卓越的专业能力,也引发了对民航安全的深入思考。它提醒我们,航空安全不仅依赖于飞行员的个人能力,还需要在飞机设计、维护和操作等各个环节建立更加完善的安全体系。
英雄的后续故事
在成功处置3U8633航班险情后,刘传健获得了“最美退役军人”“201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而是继续投身于航空事业。
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刘传健主动请缨,多次执飞援鄂医疗队的运输任务。他说:“送队员们去武汉的时候,我就答应过他们,一定会接他们安全回来”。3月21日,他如约接回了四川援助湖北医疗队的313名医护人员。
刘传健的事迹不仅展现了个人英雄主义,更体现了中国民航人对安全的不懈追求和对生命的尊重。他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位航空从业者,也让我们更加珍惜每一次平安的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