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储充放”: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引擎
“光储充放”: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引擎
2024年9月,合肥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建设“光储充放”多功能综合一体站。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体现了合肥市在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前瞻布局,更折射出“光储充放”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的快速发展趋势。
什么是“光储充放”?
“光储充放”是一种创新的能源解决方案,它将光伏发电(光)、储能系统(储)、电动汽车充电(充)和车辆到电网(放)四大功能有机融合。具体而言,光伏系统负责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储能系统则在用电低谷时存储电能、高峰时释放电能,充电桩为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而V2G技术则允许电动汽车在需要时向电网反向供电。
这种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通过多能互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利用峰谷电价差创造经济效益,同时还能有效缓解电网压力,提高能源系统的整体效率和可靠性。
合肥市的实践与探索
作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合肥市在“光储充放”领域的布局走在前列。根据市政府的规划,合肥市将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新能源汽车推广情况,进一步挖掘充电基础设施应用场景,加快形成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公共充电网络。
鼓励新技术应用:积极推进车网融合互动示范市建设,鼓励光储充一体化、储充换一体站、超级快充、V2G等新技术应用。
政策支持与保障:简化优化充电基础设施项目备案和建设审批程序,建立联合审批机制,实现“一口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同时,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共充电设施按照实际充电量给予充电服务费用补贴。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29.59万辆,占机动车保有量的9.36%。全市累计建成各类充电基础设施21万台,车桩比达到1.41:1,城区基本建成2公里充电服务圈。
全国应用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
在全国范围内,“光储充放”模式的应用正在加速推进。据统计,目前已有24个省市(自治区)发布了相关支持政策,从国家到地方层面都给予了充分的政策扶持。
在技术发展方面,虽然“光储充放”模式已经展现出显著优势,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 成本问题:初期建设成本较高,需要较大的场地和资金投入。
- 技术协调难度:光伏发电、能量存储和充电系统之间的协调与管理需要进一步优化。
- 商业模式:虽然前景广阔,但目前的商业模式仍需不断探索和完善。
实际应用案例
以固德威在安徽宣城的项目为例,该公司通过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不仅实现了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充电,还参与了城市级虚拟电厂项目,有效平衡了充电峰谷时段用电不均的问题,提高了经济效益。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成都双流区的华体科技园区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项目。该项目集光伏、储能、充电、放电四大功能于一体,园区屋顶的2000多平方米光伏板年发电量可达20万度,通过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对园区与充电站用电进行智能化整合、调配和管理,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
未来展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逐步降低,“光储充放”模式有望在更多场景得到应用,包括城市充电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工业园区、办公区、住宅区等。同时,通过与虚拟电厂、智能电网等新型能源系统的融合,将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预见,在国家“双碳”战略的引领下,“光储充放”模式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