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期刊推荐:JGG最新科研成果
中国科技期刊推荐:JGG最新科研成果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简称JGG)作为一本国际学术期刊,专注于发表遗传学和基因组学领域的原创研究、综述及方法论文等。其最新影响因子为6.6,CiteScore为8.2,属于生物学2区期刊。在2025年第1期中,两篇来自中国研究团队的论文引起了广泛关注。
斑马鱼研究新突破:多学科交叉揭示血液系统发育奥秘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峰研究员团队在JGG上发表了关于第十八届国际斑马鱼大会的研究进展。该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造血干细胞和血液系统发育的研究,此次他们从多个研究层面深入剖析了造血干祖细胞的命运决定机制。
研究团队利用斑马鱼和小鼠模型,结合影像学、表观遗传学、多组学、相分离、类器官和数学模型等多种前沿技术手段,对造血干祖细胞从命运决定到分化成熟的整个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他们发现,这些细胞的命运决定不仅受到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还与细胞所处的微环境密切相关。通过高分辨率成像技术,研究团队能够实时观察到造血干祖细胞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动态变化,为理解其分化机制提供了直观证据。
刘峰研究员表示,这种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为揭示复杂生物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有望实现对单个细胞命运的精准预测和调控,这将为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作物根系结构研究:为抗旱育种提供新思路
在另一项重要研究中,甘肃农业大学彭云玲教授团队联合华中农业大学代明球教授团队和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王兴荣团队,在JGG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作物根系结构的综述性论文。
研究团队系统梳理了单子叶和双子叶作物在干旱胁迫下的根系响应机制。他们发现,作物根系通过调整根系形态(如深根、根生物量和根系解剖结构)和根系向性(如向地性和向水性)来适应干旱环境。例如,一些作物会在干旱条件下增加根系深度,以获取更深土层的水分;而另一些作物则会通过改变根系的生长方向,向水分更充足的区域生长。
研究团队还提出了理想的抗旱根系结构模型(图2),强调了深根、根系生物量和根系解剖结构的重要性。他们指出,通过遗传改良培育具有理想根系结构的作物品种,可以显著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
近年来,作物研究所品种资源研究团队在农作物抗旱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他们鉴定了1万余份作物资源,建立了不同作物的抗旱鉴定评价体系,发表了22篇抗旱性研究论文,其中SCI论文7篇,授权抗旱相关国家发明专利2项,颁布抗旱性评价地方标准3项,育成抗旱大豆新品种8个。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作物根系结构遗传调控机制的理解,更为未来抗旱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这类研究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这两项研究代表了当前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的前沿方向,展示了中国科研团队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的创新能力。通过不断深入的科学研究,我们有望在不久的将来看到更多突破性成果的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