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南开新工科发展神速深度分析:第六轮学科评估将全面爆发,剑指A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南开新工科发展神速深度分析:第六轮学科评估将全面爆发,剑指A类!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70114076_121651744

近年来,南开大学在新工科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全球首次猴子介入式脑机接口试验到CCF A类论文被引次数位列内地高校第六,从牵头"超越传统的电池体系重大研究计划"到新增多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南开大学的新工科发展呈现出强劲势头。本文将深入分析南开大学新工科快速发展的原因,特别是其基础理科如何为新工科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近年来,南开大学坚持"四个面向",开展有组织科研,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和学术前沿,聚焦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瞄准人工智能、"双碳"战略、新材料技术等领域,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大力提升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支撑新的学科增长点。最近一年来,南开大学新工科领域成果丰硕:

  1. 成功进行全球首次猴子介入式脑机接口试验
  2. 计算机类老师有8人进高被引学者名单,排名前10
  3. 2021年CCF A类论文被引次数列内地高校第六
  4. 南开机器人助理"问天",克隆种猪
  5. 南开牵头"超越传统的电池体系重大研究计划"的2亿项目
  6. 全球COFs产品首次亿吨量产
  7. 攻关集成电路光刻胶等卡脖子问题
  8. 软件学院成功解决了我国一项"卡脖子"级的问题
  9. 2023年南开大学新增2个新工科全国重点实验室和一个医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加上原有的2个,截止到2023年底,有5个国重等等。

为什么南开新工科几年前还默默无闻,现在竟然如此火爆呢?核心原因在于:

  1. 南开拥有强劲的基础理科,给新工科发展提供深厚理论支撑。
  2. 南开将新工科作为发展突破口,有大量政策和资源倾斜。
  3. 新工科学科建设抓住了要点,在几个方向取得大突破。

今天我们就围绕第一大核心原因来深入探讨南开新工科崛起的秘密!

南开强劲的理科为新工科发展提供深厚理论支撑

南开大学文理工医核心学科总实力位居第七名。南开大学,作为中国一所享有盛誉的高等学府,其在第五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中的表现可谓亮眼。特别是在核心文理科领域,南开大学的成绩更是堪称"牛"气冲天,即便在工科和医学领域尚未形成明显优势的情况下,依然能在全国范围内稳居第七的位置。然而,南开大学并未满足于现状,而是决心在工科和医学领域寻求突破,以进一步提升其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近年来,南开大学选择了新工科方向作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其在基础理科领域的强劲实力,致力于发展新工科。这一发展战略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为南开大学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开大学理学大类总实力排名第六名:拥有数理和生化两大学科群。从南开大学的学科布局来看,其在理科领域拥有两个非常强大的学科群。首先是数理学科群,其中包括数学、统计和物理三个学科。在这一领域,南开大学的数学学科获得了A+的评级,统计学科和物理学科也分别获得了A的评级。这一成绩充分展示了南开大学在数理学科领域的深厚底蕴和强大实力。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学科群是生化学科群,包括化学和生物两个学科。在这一领域,南开大学的化学学科同样获得了A+的评级,而生物学科也获得了A的评级。这些成绩不仅彰显了南开大学在生化学科领域的卓越成就,也为其在新工科方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正是基于这样强大的理科基础,南开大学选择了从王牌的理学发展新工科作为其战略方向。这一方向的选择既符合当前科技发展的趋势,也充分利用了南开大学在理科领域的优势资源。通过整合和优化现有资源,南开大学在新工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惊艳的成绩,提升了自身的学术地位。

当然,南开大学在工科和医学领域的留白也意味着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南开大学将继续加大在这些领域的投入力度,努力突破现有的局限,以期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学术舞台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一、数学、物理结合,发展计算机、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等领域

南开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无疑是天津市乃至全国科技界的一大亮点。特别是方勇纯教授,作为天津市第一位人工智能方向的长江特聘学者,他的贡献不仅在于攻克了安全高效自动桥式吊车关键技术,更在于他荣获了当年全国唯一的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一等奖和第5届陈翰馥奖,这足以证明他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杰出地位。

方勇纯教授的成果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广泛应用到港口等行业,为实际生产带来了显著效益。他的研究不仅提高了桥式吊车的安全性和效率,更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道路。

南开人工智能学院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成就同样令人瞩目,该学院的研究团队成果频出。特别是"问天实验舱"中部署的"科学手套箱",具备细胞级精细操作能力,这一技术的突破为科学实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赵新教授研究团队的孙明竹、秦岩丁两位老师在"科学手套箱"中微操作手臂、微操作末端工具的研制及细胞操作软件的开发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程明明是南开计算机学科迅速发展的标志之一。他在计算机视觉方向的研究成果突出,GOOGLE学术引用高达4万多次,单篇最高4700+次。这一数字不仅证明了程明明教授研究成果的影响力,更显示了南开大学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程明明教授的研究成果被华为、腾讯等知名公司采用,华为旗舰手机的"大光圈智能拍照"功能就是运用了程明明科研团队的"显著性物体检测技术"。这一合作不仅展示了南开大学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更为我国手机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南开网络空间安全学科的发展同样迅猛。2021年,南开成为我国在信息安全4大顶会发文大满贯的第六所高校。这一成就不仅是对南开大学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研究实力的肯定,更是对我国在该领域国际地位的提升。南开在与数学联系紧密的密码方向更是成果累累,不仅为我国的信息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更为全球网络安全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从数学、统计出发,结合生物、医学,发展生物信息学、生物统计

南开大学在新冠疫情期间展现出了卓越的科研实力和社会责任感。在黄森忠团队的带领下,他们利用数学模型对新冠疫情进行了精准预测,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对疫情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不仅彰显了南开大学在科研领域的实力,更体现了他们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使命和担当。

黄森忠团队的研究工作不仅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为南开大学生物信息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23年,南开大学在生物统计领域新增了传染病溯源预警与智能决策全国重点实验室,这一举措进一步推动了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也为南开大学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南开大学教授黄森忠接受记者采访

南开大学的计算机、数学、统计和生物等学科都在不同领域出发,共同致力于生物信息学的研究。这种跨学科的合作不仅有助于推动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视角和方法。在这样的背景下,南开大学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实力不断提升。

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社会价值。它结合了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统计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旨在从海量生物数据中挖掘有用的信息,为生命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提供有力支持。在当前全球范围内面临诸多生物健康挑战的背景下,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南开大学在生物信息学领域的跨学科合作和卓越表现,不仅提升了该校的科研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也为培养更多优秀的生物信息学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模式,有助于培养具有全面视野和综合素质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从物理出发,发展集成电路、光学工程、微电子等电子信息类学科

2023年,南开大学在电子信息领域的科研成果丰硕,不仅在泛终端芯片交叉科学中心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且在人造智能角膜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展示了南开大学在科研领域的实力,也为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实质性的改变。

在泛终端芯片交叉科学中心,研究团队在"射频芯片"、"车规芯片"和光刻胶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这些技术领域的突破,不仅提升了我国芯片产业的竞争力,也为我国的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射频芯片作为无线通信的核心组件,其性能直接影响到通信设备的传输速度和稳定性。南开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车规芯片是汽车电子化的关键,其研发和应用对于提高汽车的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南开大学在车规芯片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技术保障。

此外,南开大学在光刻胶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光刻胶是半导体制造过程中的关键材料,其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到半导体器件的制造精度和性能。南开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人造智能角膜的研究方面,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教授徐文涛团队设计并概念验证了一种具有感觉的人造智能角膜。这一成果为全球角膜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为解决角膜供体短缺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据统计,全球约有上千万人因角膜疾病失明,角膜移植是治疗这类疾病的有效方法。然而,由于角膜供体有限,许多需要角膜移植的患者只能在黑暗中等待。南开大学的人造智能角膜研究成果,让人造角膜距离人类原生角膜更近了一步,为角膜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2023年,南开大学在电子信息领域还新增了光伏材料与电池全国重点实验室。这一实验室的建立,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在光伏材料与电池领域的研发和应用,为我国的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光伏材料作为太阳能发电的关键组件,其性能直接影响到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效率和稳定性。南开大学光伏材料与电池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建立,将为我国光伏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提供新的平台,推动我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从化学出发,发展新能源、新材料

在2024年全国人大"代表通道"上,一位来自科技领域的代表吸引了众多记者的关注。他就是陈军,一位在新能源电池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陈军不仅在去年担任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超越传统的电池体系重大研究计划"的负责人,还致力于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汽车动力电池的高质量发展。

在"超越传统的电池体系重大研究计划"启动会上,全国各地的电池领域专家和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的电池工作原理和创制全新电池材料。这一计划旨在获得超高比能的电池体系,以满足未来汽车动力电池的需求。通过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我国的新能源电池领域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

南开大学在新能源电池这一新工科领域表现出色,这与其强大的化学学科实力密不可分。陈军、卜显和、程鹏、陈永胜等院士和院士候选人团队为南开发展新能源工科提供了强大保障。在他们的带领下,南开大学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的新能源电池领域龙头。

陈军牵头的"超越传统的电池体系重大研究计划"目标远大,旨在建立面向未来的新能源电池体系。这一计划不仅关注当前的新能源电池技术,更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深入研究和持续创新,陈军团队希望将目前的新能源电池变成上一代,为汽车动力电池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2023年,南开大学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新增了特种化学电源全国重点实验室。这一实验室的建立将为新能源电池研究提供更多支持和保障,推动相关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突破。

而在2024年3月,耀科新材料(天津)有限公司基于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张振杰独创的熔融绿色合成核心技术,率先突破了COFs量产的世界难题。这一标志性的世界级科技成果不仅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更实现了"弯道超车"。全球第一条COFs吨级生产示范线的建成,意味着我国在新材料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实现新能源电池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陈军和他的团队在新能源电池领域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技术研发上,更在于他们对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推动。通过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的紧密合作,他们将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实际应用,为汽车动力电池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加快了技术创新的步伐,也促进了产业链的优化升级,为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五、从生物、医学出发,推进医工结合

在全球最前沿的脑机接口领域,南开大学段峰团队在2023年5月份宣布了一项令人振奋的突破:他们成功地在猴子身上进行了介入式脑机接口实验,这标志着全球首例的实现。这一成就不仅展示了中国在神经工程领域雄厚的实力,也为未来的医学和科技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段峰团队长期致力于脑机接口技术的研究,这是当前神经工程领域最热门、最具挑战性的研究方向之一。脑机接口技术旨在建立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的直接通信连接,通过解码脑电信号并将其转换为控制指令,帮助那些因运动功能障碍而无法与外界有效交互的患者实现与外界的沟通。无论是脑卒中、渐冻症还是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这项技术都有可能为他们带来生活质量的巨大提升。

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赵新教授领导的团队同样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们完成的"活体细胞精准操作机器人技术及系统"项目不仅荣获了天津市技术发明特等奖,更展示了机器人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巨大潜力。赵新团队开发的机器人能够全自动地克隆动物体细胞,并已成功应用于猪的繁育中,繁衍了数十万头猪。这一突破不仅解决了困扰我国几十年的种猪进口问题,也为解决其他类似的技术瓶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南开大学段峰团队和赵新团队的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我国在神经工程和生物医学领域的领先地位,也为全球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脑机接口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结合,将有可能为人类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脑机接口技术有望帮助更多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重拾生活的信心和乐趣,而机器人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也将为人类健康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可能性。

这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也将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在解决种猪进口等卡脖子问题的同时,这些技术还有望为我国的其他产业领域提供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方向。例如,在智能机器人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具有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的机器人产品问世,为我国的智能制造和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总结与预告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针对南开新工科快速发展的第一个原因进行了分析,即强劲的基础理科给新工科发展提供深厚理论支撑,其余两个原因我们将另文讨论,敬请关注后续文章。

再次回顾,南开新工科快速发展的核心原因在于:

  1. 南开拥有强劲的基础理科,给新工科发展提供深厚理论支撑。
  2. 南开将新工科作为发展突破口,有大量政策和资源倾斜。
  3. 新工科学科建设抓住了要点,在几个方向取得大突破。

本文原文来自南开大学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