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炳昶捧哏艺术:《假大空》再掀热潮
金炳昶捧哏艺术:《假大空》再掀热潮
“祖国大地红烂漫,红心壮志冲霄汉。”每当这段熟悉的台词响起,人们就会想起那部经典的相声作品——《假大空》。这部由金炳昶和杨振华合作表演的相声,以其犀利的讽刺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了中国相声史上的经典之作。
《假大空》最初是由沈阳曲艺团的陈连仲和常佩业创作的,原名《弄虚作假》,主要讽刺一个厂长在上级检查时制造假象、欺骗领导的不正之风。后来经过杨振华和金炳昶的改编,将主要人物改为粮、油、蛋、菜的主管主任,使作品的主题更加贴近民生,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
这部作品最令人称道的是其讽刺手法的巧妙运用。例如,作品中“假大空”在动员报告中说的“祖国大地红烂漫,红心壮志冲霄汉”和在向白局长致欢迎词中说的“长江流水波浪翻,东风劲吹红旗展”等等,从字面上看不像“包袱儿”,前边也没有任何铺垫,但是每次演到此处,观众都捧腹大笑。因为这类冠冕堂皇、空洞乏味的陈词滥调,人们早就听厌,生活本身已经为作品作了长期铺垫,演员把这些话搬到相声舞台上,由“假大空”之口说出,就成了一触即发的“包袱儿”。
再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种当年浮夸风的老调重弹:“要身在西下洼,看到亚非拉,要看到南半球的爪哇、苏门答腊、埃塞俄比亚,要看到东半球的哥伦比亚、危地马拉、尼加拉瓜”之类信口开河的胡说;用“催蛋剂”给鸡注射后下蛋一个接一个“就跟那氽丸子似的”如此异想天开的谎话;明明本地区副食不足,硬是拒绝外地支援,发出“由打现在开始,一根儿肉丝儿、一片蛋皮儿、一个韭菜叶儿也不许他们运进来”的狂言。所有这些假话、大话、空话,都被用来从不同方面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假大空的丑恶嘴脸。
《假大空》的成功,离不开金炳昶精湛的捧哏艺术。他的捧哏风格类似于郭启儒,能够给逗哏充分的支持,不抢戏但又能很好地衬托出逗哏的表演。金炳昶的捧哏艺术很有特色,有点像郭启儒。有他站旁边你心里有底,不会担心被抢戏。金先生捧起人来不遗余力,恪尽职守。这种捧哏艺术,使得杨振华的表演更加出彩,也让作品的讽刺效果更加突出。
金炳昶与杨振华的搭档被誉为“语言逻辑性最强的一对”,他们的合作推动了沈阳相声的发展,使之与北京、天津相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具有持久的艺术生命力。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有一次,沈阳市曲艺团到某单位演出,那里的一位领导干部上台致欢迎词,开头就是:‘山在欢呼海在笑,万里东风传喜报。在举国上下一片欢腾的大好形势下,沈阳曲艺团来我 X X演出,传经送宝……’全场一阵大笑:‘又蹦出一个假大空!’”这说明《假大空》所讽刺的现象在今天仍然存在,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金炳昶的一生都在为相声艺术而奋斗。他自幼喜爱相声,经常到西单启明茶社或天桥去听相声。1950年参军后,他结识了杨振华等相声演员,开始了他的相声生涯。1957年,他正式拜杨海荃为师学习捧哏艺术。在“文革”期间,他和妻子被下放到沈阳服装公司劳动,但他仍坚持创作和演出。退休后,他继续活跃于舞台直至70岁,并致力于将“沈阳相声”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炳昶的艺术生涯见证了沈阳相声的辉煌,他对相声的热爱和贡献至今为人称道。他的捧哏艺术,不仅体现在与杨振华的合作中,更体现在他对相声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上。正如他的搭档常佩业所说:“在观众眼里捧哏最简单,其实不然,逗哏的若没有捧哏的给垫砖儿、搭桥、递肩膀头儿和掌握分寸、火候,一段相声就很难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七分捧,三分逗,绿叶比红花更重要。”
《假大空》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不仅因为它讽刺了社会上的虚假风气,更因为它体现了金炳昶和杨振华这对黄金搭档的艺术魅力。金炳昶的捧哏艺术,为这部作品注入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了一部不朽的经典。今天,当我们再次欣赏这部作品时,不仅会被其讽刺手法所折服,更会被金炳昶对相声艺术的执着追求所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