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阴谋论背后的真相揭秘:从心理学视角解析
新冠阴谋论背后的真相揭秘:从心理学视角解析
新冠疫情期间,各种阴谋论层出不穷,从“病毒是实验室制造的生物武器”到“5G网络传播病毒”,再到“疫苗中含有微型芯片用于监控人类”,这些缺乏科学依据的阴谋论为何能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机制?
阴谋论的心理根源
心理学研究表明,阴谋论的产生与人类的本能需求密切相关。在面对重大社会事件时,人们倾向于将原因归结为有权势者实施的秘密阴谋。这种思维模式在危机时刻更容易出现,因为人们试图通过理解外部世界的变化来获得掌控感。
美国作家Jonathan Gottschall在其著作《讲故事的动物:故事如何让我们变成人类》中,从进化论的角度探讨了讲故事和听故事在人类进化和社会发展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在工业革命以前的时代,代际之间往往都是通过故事来传递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了族群身份,社会秩序,生存技能等关键内容。即便在大量没有文字的部落中,也有口口相传的故事延续了上千年。因此无论是对于个人学习先辈们的生存经验与知识,还是在一个社群中建立秩序与规则,故事都非常重要。可以说,讲故事和听故事,不但是人类的本能,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荷兰行为科学家Jan-Willem van Prooijen认为,当社会出现危机情境时,就比较容易出现阴谋论。他在一篇论文中提到,社会危机与相信阴谋论之间的这种关系可归因于恐惧、不确定性和失控感。这些感觉激发了人们的感知过程,增加了人们在社会环境中感知到阴谋的可能性。我们自发地想要找到更多的内在规律,来帮助我们认知社会事件的全貌并做出相关决定。
新冠阴谋论的特殊背景
新冠疫情作为百年未遇的全球性危机,为阴谋论的滋生提供了温床。这场危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高度不确定性:病毒起源、传播途径和治疗方法在疫情初期都不明确,为阴谋论提供了想象空间。
全球性影响:疫情波及全世界,每个人都身处其中,增加了对解释的需求。
信息过载:社交媒体上的海量信息,既有科学事实也有虚假信息,容易造成混淆。
政治化倾向:疫情被不同政治势力利用,加剧了对立和不信任。
阴谋论的社会影响
虽然阴谋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成为政治活动的助推器,但其负面影响更为显著:
妨碍科学防疫:阴谋论分散了公众对科学防控的注意力,例如抵制口罩、疫苗,甚至破坏基础设施(如5G基站)。
加剧社会分裂:针对特定国家、种族或宗教的污名化,助长歧视与仇恨。
消解国际合作:将疫情政治化,妨碍全球溯源与抗疫协作。
损害民主机构:阴谋论往往将矛头指向政府和权威机构,削弱公众对民主制度的信任。
面对阴谋论的挑战,我们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媒介素养,依靠科学和理性应对危机。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指出的,阴谋论虽然在短期内可能让某些人自认为是重要人物,但从长远来看,它会助长意见分歧,刺激人们作出过激行为,危害旨在救助民众的民主机构。在后真相时代,我们需要更加警惕阴谋论的蔓延,用科学和理性之光照亮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