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水浒传中出家为僧得善终,真实中却更加悲情,惨死狱中
武松水浒传中出家为僧得善终,真实中却更加悲情,惨死狱中
《水浒传》中的武松,是人人皆知的英雄好汉。然而,这位在文学作品中得以善终的英雄,在历史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本文将带你走进真实的武松世界,看看这位英雄的另一面。
无论从电视电影还是小说我们都知道,武松是铮铮铁骨的血性男儿,先是失手打“死”人投奔柴进,尝尽人情冷暖,接着大哥被害死,怒杀西门庆和潘金莲,刺配孟州,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每一次都是危险之极,招安以后,往日轰轰烈烈聚义的兄弟也都变成他们之前所憎恶的“朝廷鹰犬”。武松心里已经失望透顶,甚至是绝望。
南征方腊之后,武松拒绝回汴京,了无牵挂在六和寺出家,与青灯古佛相伴,被封为清忠祖师,赐钱十万贯,颐养天年,最后以享年八十善终,与《水浒传》大多数人的结局相比,武松算是好的。但其实历史上还真有武松这号人物,可是下场就没那么好了,纵观武松的一生,其实他实在是个悲情英雄,力大无穷,相貌堂堂,身长八尺,但被奸人所害,注定是悲情男儿。
武松绰号“行者”,因为排行第二,又名武二、武二郎,清河县(今河北省清河县)人,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的其中一个主角及古典名著《金瓶梅》中的重要配角,曾一度被误认为虚构,而事实上却是跟宋江一样为真实的历史人物,有研究者认为,《水浒传》中武松的蓝本就是加上《临安县志》、《浙江通志》等史籍记载的武松历史为原型。
根据《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都记载了北宋时杭州知府中的提辖武松勇于为民除恶的侠义壮举。上述史籍中,武松原是浪迹江湖的卖艺人,“貌奇伟,常使技于涌金门外”,杭州知府高权见武松武艺高强,人才出众,遂邀请入府,让他充当都头,不久因功被提拨为提辖,成为知府高权的心腹,后来高权因得罪权贵,被奸人诬谄而罢官,武松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赶出衙门。
继任的新知府是太师蔡京的儿子蔡鋆,他倚仗其父的权势,在杭州任上虐政殃民,百姓怨声载道,人称蔡鋆爲“蔡虎”,武松对这个奸臣恨之入骨,决心拼上性命也要为民除害,一日他身藏利刃,隐匿在蔡府之前,在蔡虎前呼后拥出府之际,箭一般冲上前去,向蔡鋆猛刺数刀,当即结果了他的性命,官兵蜂拥前来围攻武松,武松终因寡不敌众被官兵捕获,后惨遭重刑死于狱中,当地“百姓深感其德,葬于杭州西泠桥畔”,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
这段真实的记载,想必施耐庵是看过的,将其中的几个细节充分渲染,便成了小说中的武松。至于武松的最后结局,《水浒全传》中写到他成了清忠祖师,得享天年,实在是一种符合老百姓心愿的美好的艺术处理。
参考文献:
1.《临安县志》
2.《西湖大观》
3.《杭州府志》
4.《浙江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