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代充话费暗藏洗钱陷阱
当心!代充话费暗藏洗钱陷阱
“只需90元就能充值100元话费,72小时内到账!”看到这样的广告,你是否会心动?近期,多地警方通报多起因低价代充话费导致手机卡被封停的案件,受害者不仅没有享受到优惠,反而卷入洗钱案件,给自己带来诸多麻烦。
低价诱惑背后的洗钱陷阱
2024年4月底,南宁的罗女士通过二手交易平台进行话费充值,对方表示话费慢充,24小时到账,充值100元可以减5元。当天罗女士转账475元给商家充值500元,次日话费如数到账。
几天后,她的手机号码因涉嫌诈骗被封停,需要到营业厅进行二次实名认证。因当时在外地培训,罗女士不得不请假回南宁。“去了营业厅核验还无法复机,要到公安机关接受调查,因为手机号是被外省警方封停的,还得对方发函过来给本地警方,总而言之很麻烦,费时半个多月才解封。”说起这次经历,罗女士直言“身心俱疲”,再也不敢轻信低价话费慢充,真是给自己惹了大麻烦。
罗女士的经历并非个例。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发帖讲述了自己在网上慢充话费导致的一连串闹心事,“充个话费,竟成了洗钱‘帮凶’”“被骗停机了怎么办”“涉诈停机短信解除历时69天 ”……网友们被停机前,均为了优惠通过二手交易平台或是陌生人进行低价话费慢充,真可谓是“省小钱吃大亏”。
骗子的套路:环环相扣的洗钱链条
那么,看似简单的充值交易,是如何演变成洗钱工具的呢?
诈骗分子会通过二手交易平台、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等,发布低价“话费充值”“油卡充值”“电费充值”等各类优惠充值服务,来吸引想要“省小钱”的潜在客户购买低价充值服务。
“洗钱”团伙在收到客户A充值话费的费用后,便将需要充值话费的手机号码及充值金额告知上线。由上线使用被诈骗被害人B账户内的资金,向这些手机号码充值话费,利用正当充值话费交易的“外衣”,达到掩饰、嫁接、转移违法犯罪资金的目的,致使电信网络诈骗被害人损失款难以追回。诈骗受害人B发现自己被骗,故而选择报案处置,并提交了转账的手机号码。
真实案例:从贪小便宜到卷入诈骗
2024年9月,上海的李女士在某二手购物平台看到优惠话费充值活动,活动上写着“180元可以充值200元面值的话费,三天内到账,六天不到账可退款”。李女士曾经在其他平台充值过低价话费,因此并未多想,也没有观察卖家资质,直接购买并提交了手机账号信息。
三天后,该商家联系李女士,称话费充值到账,请李女士点击“确认收货”。李女士看了下自己的账户,确实已经到账,但点击收货时却弹出了安全提示。虽然得到了提示,但李女士仍然没有意识到对方可能存在问题。
此时,该二手平台商家因被其他人多次举报,被平台进行了封禁处置,平台对李女士发送了诈骗安全提醒弹窗。而李女士因钱款到账,并未再次登录平台,也没有注意到平台多次弹窗提醒。直至两天后系统自动收货,再过了一个星期,接到了运营商短信通知,因手机账号涉及诈骗案件,被做出了“封号”处置,暂停通信功能。
李女士十分疑惑,“我从未做出违法诈骗行为,怎么就涉诈了呢?”事实上,诈骗分子通过话费慢充值的过程,已经完成了诈骗赃款的“洗白”。
如何避免成为洗钱工具?
- 选择正规渠道充值缴费
- 中国移动、联通、电信的App及官方公众号
- 微信、支付宝等正规合法的充值渠道
- 银行卡或云闪付充值(注意到账时间)
- 保护个人隐私和两卡信息
- 不要随意透露身份证、银行卡和手机卡信息
- 谨惕填写个人信息的“钓鱼网站”
- 警惕低价陷阱,提高法律意识
- 不要轻信所谓慢充折扣信息
- 对网络信息要时刻保持警惕
- 官方不存在这种充值优惠活动
- 遇到问题及时处理
- 如果发现话费异常,立即联系运营商客服
- 保留相关证据,必要时向警方报案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手机话费已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利用人们贪图小便宜的心理,设置代充话费骗局。这些诈骗手段不仅让受害者遭受经济损失,还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甚至卷入洗钱案件。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持警惕,选择正规渠道充值,不轻信低价诱惑,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