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丨拂去历史尘埃,探寻中国古代测绘发展脉络
科普丨拂去历史尘埃,探寻中国古代测绘发展脉络
测绘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在中国源远流长。从先秦时期的原始测量工具,到秦汉时期形成的测绘管理体系,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的制图理论体系,中国古代测绘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先民们的智慧。本文将带你拂去历史的尘埃,在浩瀚的历史星河中探寻中国古代测绘技术的发展脉络。
先秦时期:测绘技术的萌芽
木垂球和木觇标墩 商(约前1600年—约前1046年)
先秦时期的测绘技术起源于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初步认识,主要用于土地划分、工程建设、军事部署、天文观象等方面。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大禹治水时的水利工程测量。据《史记》记载,大禹“左准绳,右规矩”,通过测量工具成功治理了洪水,促进了农业发展。
错金银铜版兆域图 前4世纪
战国时期的中山王陵园规划图是世界上已知最早有比例概念的建筑图,比例尺为1:500。此外,西周时期的散氏盘铭文记录了最早的界线测量及地图,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则说明了地图在当时已成为国家主权的象征。
秦汉魏晋南北朝:测绘体系的初步形成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仅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测绘管理体系。秦汉时期设置了专门的测绘管理职官,如御史中丞等,负责测绘管理和图籍保存。
西周散氏盘 前879—前843年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地图表明,秦汉时期的地图科学地应用了比例尺,采用了表示地形要素的符号系统,运用了和谐的色彩,保证了较好的数学精度,反映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准。
三国时期,数学家刘徽提出了重差测量的概念,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测量的数学专著。西晋地图学家裴秀在编绘《禹贡地域图》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绘图规范——“制图六体”,标志着中国古代地图制图理论体系的形成。
西汉测绘管理职官体系图
测量工具的发展
司南 东汉(25-220年)
中国古代的测量工具种类繁多,包括司南、记里鼓车、铜圭表、新莽铜卡尺等。其中,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磁性指南工具,记里鼓车是世界上最早自动测报里程的仪器,新莽铜卡尺的结构与现代游标卡尺相似,展现了古代先民的创造智慧。
中国古代测绘技术的发展历程,不仅体现了先民们的智慧,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技术遗产。从简单的测量工具到复杂的制图理论,从水利工程测量到地图绘制,中国古代测绘技术的发展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本文原文来自浙江测绘与地理信息科技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