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发布狂犬病疫苗新规范!这些变化与你有关
国家卫健委发布狂犬病疫苗新规范!这些变化与你有关
近日,国家卫健委和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这是自2009年以来我国狂犬病预防处置领域的重大更新。新规范不仅优化了疫苗接种程序,还对伤口处理、再次暴露处置等关键环节进行了重要修订,为公众提供了更加科学、安全的预防指导。
伤口处理更专业
新规范对伤口处理提出了更加细致的要求。一旦发生动物咬伤或抓伤,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随后用稀释碘伏或其他皮肤黏膜消毒剂进行消毒。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规范强调了专业冲洗设备的使用,并建议使用季铵盐类消毒剂等新型消毒产品,以提高伤口处理的效果。
疫苗接种更灵活
在疫苗接种方面,新规范首次引入了“2-1-1”免疫程序作为可选方案。这一程序要求在第0天注射两剂疫苗(左右上臂三角肌各一剂),第7天和第21天各注射一剂,共4剂。此外,新规范还明确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注射部位:2岁及以上者在上臂三角肌注射,2岁以下婴幼儿则在大腿前外侧肌注射。
再次暴露处置更科学
新规范对再次暴露后的处置给出了明确指导。如果在全程接种后3个月内再次受伤,一般无需加强接种;若超过3个月,则需在第0天和第3天各接种一剂疫苗。对于严重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即使在3个月内再次暴露,也建议进行加强接种。
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更规范
新规范增加了单克隆抗体的使用规定,并对特殊部位伤口的处理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手指、脚趾等特殊部位应按照局部可接受的最大剂量进行浸润注射,以避免骨筋膜室综合征。此外,新规范还强调了破伤风预防的重要性,建议在必要时同时接种破伤风疫苗,但需与狂犬病疫苗间隔至少2.5厘米。
高风险人群管理更全面
新规范扩大了高暴露风险人群的范围,将动物收容机构工作人员、接触野生动物的研究人员等纳入其中。同时,要求狂犬病预防处置门诊配备至少两种狂犬病疫苗,以应对特殊情况下的疫苗替换需求。
其他重要更新
新规范还强调了全程、规范接种狂犬病疫苗的重要性,并指出一般无需进行抗体检测。如果需要检测,应采用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FFIT)等国家认证认可的方法。此外,新规范还优化了狂犬病预防处置门诊的管理要求,包括人员培训、疫苗管理、知情告知等制度的完善。
狂犬病是一种致命的传染病,病死率几乎达100%。此次新规范的发布,为公众提供了更加科学、规范的预防指导。专家呼吁,一旦发生动物咬伤或抓伤,应立即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进行伤口处理和疫苗接种,切勿存侥幸心理。同时,也期待通过科学预防和规范处置,我国能早日实现2030年消除狂犬病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