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吴润达:蒙古族皮靴非遗传承人
探访吴润达:蒙古族皮靴非遗传承人
在呼和浩特市的一条老街上,71岁的吴润达坐在路边,手里拿着一双亲手制作的蒙古族皮靴。这双靴子不仅是他的作品,更是吴氏家族五代传承的象征。作为清朝咸丰年间专门为府衙官员做朝靴的吴氏家族第五代传人,吴润达见证了蒙古族皮靴从鼎盛到衰落的历程。
从童子功到非遗传承人
吴润达15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制作蒙古族皮靴,这一学就是三年。他练就了一身“童子功”,即使在42年没有接触制靴工具后,依然能够熟练地完成每一道工序。吴家祖上制作蒙古族皮靴的历史悠久,第一代传人14岁从山西大同来到呼和浩特学习这门技艺。到了第三代传人吴登明时,清政府衰败,吴家开始为蒙古族牧民制作皮靴,并在呼和浩特开设了“福昴祥蒙古靴铺”。
50多道工序的匠心之作
蒙古族皮靴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需要经过50多道工序,每双靴子耗时约半个月。吴润达能够制作7种样式的蒙古族皮靴:大板尖靴、小板尖靴、大仙靴、皂样靴、武步员靴、抓地虎靴、八宝靴。这些靴子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帮、靿和靴底的样式及尺寸上。大板尖靴的帮子和靿子接口处上挑,靴尖上翘弧度最大;而抓地虎靴则在阿拉善盟地区更为流行。
销售低迷与传承困境
尽管吴润达的手艺精湛,但蒙古族皮靴的销售却日益低迷。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传统皮靴的需求大幅减少,许多年轻人不再愿意学习这门费时费力的手艺。吴润达坦言,制作一双靴子约需半个月时间,售价约1500元,费力费时且销售不佳。目前,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找到愿意学习这门手艺的徒弟,将这门传统工艺传承下去。
文化价值与未来展望
蒙古族皮靴不仅是实用的 footwear,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靴上的图案如“二龙戏珠”、“珠宝连城”、“蝙蝠点水”、“五色祥云”等,都蕴含着美好的寓意。吴润达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出面,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哪怕只是为了制作艺术品。他常说:“蒙古靴有打层子、纳底子、下帮子、挖云子等50多道工序,纳底子最见手艺。要将底子纳得紧实致密,一要有好力气,二要有好针线活。”
面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困境,内蒙古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例如,科尔沁蒙古保健耳枕制作技艺传承人牟春玲就尝试将智能芯片植入耳枕,开发出科技含量更高的新产品;鄂温克族太阳花饰品传承人乌仁母女则通过网络平台推广销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些创新实践为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
吴润达的故事,是内蒙古非遗传承的一个缩影。面对现代化的冲击,传统工艺正在谋求新的发展路径。我们期待,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这门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手艺能够薪火相传,继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